還是文筆太差,連個基本清晰的邏輯鏈都沒有,嚇得我學了一天的《邏輯學》。
暫時先寫幾天隨筆,習慣養(yǎng)成了在嘗試別的寫作方式吧。
關注的一個本校學姐寫的公眾號,下午推了篇硬廣,是她和幾位清北學長一起研制的社交app,只針對在校學生開放。懷著反正沒救沒底線啥也不怕的心態(tài),戳開注冊,投入使用。
使用效果很好,軟件的設計亮點也確實不錯,作為注冊用戶,你可以設置你想問的問題,由你作審閱人,想加(liao)你的人需先答出及格分,當然評分標準全部由你而定。這個設定直接排除了一批三觀不符的人(當然滿共也沒幾個人加你)。而你想加別人,也是一樣。趕了今天剛開放注冊權限,見證了這個軟件逐漸火起來,不禁想起十幾年前剛有QQ的時候,一片火爆,交新朋友問完名字就問QQ號。不得不說,社交軟件這東西,這么多年過來,誰都離不開了。
以前沒很在意信件這種東西,對信的接觸,始于初中學的《與妻書》,當時只覺林覺民寫的懇切,將赴死的襟懷下含著的全是對妻的愛。當時年少,不理解寫這封信所帶給雙方的痛心,更不理解寫信時的決然,所以看了一兩遍便索然無味,畢竟考試不要求。后來跟一很聊得來的兄弟聊天,他說信是寄托情感的東西,想表達什么心意,都在文字中,筆跡里。聽到這孫子分了個手還給前女友寫了封信,以示此前長情,直覺理解不了,但心底終歸是埋了顆種子。
直到今年初,翻以前的日記,提到的許多好朋友都許久未聯(lián)系了。微信QQ太快,快到一兩句話把事交代完,各忙各的也就散了,而有些當年曾有的美好,都敗給了時間和工作。這才想起,還有信這種工具在。心血來潮給那個兄弟寫了一封,卻敗給了EMS的郵遞員,落得個不翼而飛的慘淡下場。
信雖是沒寄成,但這種感覺是真的很好,你牽掛一個人,并讓他\她知道,而且避免了直接交流的尷尬和快餐溝通的冷淡。這也讓我越發(fā)向往車馬皆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那種寫意恬淡的生活,對父輩的時代更是情不自禁的羨慕。也越發(fā)討厭現(xiàn)有的快節(jié)奏溝通和交流的方式,更多次試圖摒棄之,終為現(xiàn)實信息交流之必然所困,未果。
近期心情不佳,深感孤獨無助,又不愿與人溝通交流,翻列表正找尋誰可一信與之,這款軟件的橫空出世,不禁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打字一個小時可以跟對方多次互動,寫信一小時尚不能說萬一,這種情況下,誰還愿用老舊俗套,去找那一生一人的可笑機緣。
畢竟,世人皆醉你獨醒,又怎知不是世人皆醒,而你卻泡在酒缸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