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的冬天里》——鷲峰游記

鷲峰

臨近國慶節(jié)放假,9月的最后一天晚上才剛剛定下來要攀登北京周邊最近的鷲峰,可是隊友難找,找到周圍熱愛爬山的人更難。但還是說走就走,今天就抵達了山腳下。不料,隊友剛上山就身體不適,下山去了。于是,我只能一個人背著買好的酒和食物繼續(xù)前行。

幸運的是,上山前遇見了一群同學(xué),我們結(jié)伴而行,就像當(dāng)初一個人去泰山在途中的偶遇一樣,人也就不再孤單。在路上,你會偶遇一幫人然后結(jié)為伙伴,大家相扶相攜,走過一程,你把這叫做“緣分”而非“過客”。驀然回首,突然發(fā)現(xiàn),只有一條路上的人才能陪你走過這段青春歲月,雖然不能走完全程,但這已經(jīng)是一段銘刻于心的記憶。

我們要爬的這座山叫做“鷲峰”,鷲峰原名秀峰,因嶺頭如一只兀立的雄鷲得名,海拔約為450米,有數(shù)株古松挺立山巔,故有小黃山之稱。這里的山?jīng)]有那么多游客,顯得格外清幽,極目眺望,山上的樹木郁郁蔥蔥,巨樹擎天,偶有松鼠在遠處若即若離,駐足之間,看那深秋隱匿于山中,不可捉摸。據(jù)說,這里過些日子就可以看到漫天飛舞的枝頭紅葉,還有那泛著紅光的林間石板路。我猜那秋天到底還是來了。

這個月,一直沒有去參觀北京的各個名勝古跡,也未曾歡笑于北京的繁華街區(qū),因為我對人多的地方興趣不大,唯獨對寧靜中的青山綠水情有獨鐘。其實,每座山都有它的故事,就像每個人都有一段研磨出香氣的過往,而我正是為了每座山的故事而來。

反觀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無論平凡還是偉大,都可以寫成一本書供日后自己獨覽。于是,我的第二段故事——《我在北京的冬天里》——在某一個不經(jīng)意的瞬間已經(jīng)拉開了大幕,我在北京的第二部自編自導(dǎo)自演的電影將會以何種方式結(jié)局,沒有人知道。不過,最近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在環(huán)境惡劣的時候,理想主義會多一些;在環(huán)境安逸的時候,實用主義會多一些。無論如何,需要定力的時候越來越多,而且言多必失。


深秋將至

定了定神,拉回現(xiàn)實,我抬頭看看遠方山巒模糊的線條,繼續(xù)前進。霧霾正肆虐著北京,但北京的霧霾倒為這片山巒平添了幾分浪漫和神秘感。

而我,也仿佛再次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白天沉默如樹,晚上跑步時燃燒如火,爬山時則變成了深山野林里的猴子,突然間就釋放了本心、率真和自然,其實要讓身邊人了解這一點是一件難事,我也就不再去糾結(jié)這件事。

曾經(jīng)何時,我們在大雨傾盆中翻山越嶺,也曾經(jīng)在大雪紛飛中翻山越嶺。那些年,我們喜歡帶著酒水和食物去爬山,午飯的時候,我們或者在某一個山澗,或者在某一個山頂,又或者在溪水旁席地而坐,友人們拿出自己準備的食物和酒水一同分享,一邊舉杯慶祝,一邊如饑似渴地將周圍的景色盡收眼底,吃飽喝足之后,踉踉蹌蹌地穿過林林總總的樹木走下上來,那是一種很美好的感覺。我們所有人久久困于樊籠,身上都沾滿了俗世的塵土,也只有這一刻才能夠暫時拍掉那些牽絆我們的煩心之事。于是,大家相約一個時間來到這山林之間;于是,每個人都格外珍惜那一刻——“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有一段時間,我喜歡在山頂朗誦詩歌,然后做成視頻以作為青春時代的記憶,猶記得在畢業(yè)的前一天在后山上面朝大海朗誦自己的詩歌;猶記得畢業(yè)前在浮山懸崖旁朗誦三毛的《遠方》。如今,不禁問一聲:“乞力馬扎羅,還有多遠?”

中午,我們一行人同樣在鷲峰峰頂席地而坐,然后分享著彼此的食物,喜形于色,然后做著游戲,與輕風(fēng)為伴。我喝了兩瓶青島啤酒,不禁想起青島這座城市,懷念起那些年在山頂上鳥瞰大海的時光,只是如今,無論我如何極目眺望,再也看不到海的影子,我更不知道何時才能看到海的影子。在離開大海前,我告訴自己:“你自己應(yīng)該變成大海,因為早晚有一天你會離開這里。”總有些不經(jīng)意的夜晚,心里常常泛起海浪,記憶中常常有海風(fēng)吹拂,我依然無法變成一片海。走在路上,一個問題始終縈繞在腦海:如果有一天變得強大,我又是不是能夠帶走那片讓我魂牽夢繞的大海?


石老人

回過神來,酒已經(jīng)喝盡,游戲也都已經(jīng)結(jié)束,我們要下山了。《道士下山》里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但我還是覺得人還是“上山”難,因為生活永遠都沒有到達山頂之說,每個人永遠都在攀登的路上,直到有一天離開這個世界。

回來了,秋花開滿一路,不禁感恩這一路上的遇見。不過說實話,我并不感到盡興,因為這次走過的地方太少,身體也似乎毫無倦意。但,人已經(jīng)找到了感覺,這種感覺可以維持上一段時間,等到我上落滿了塵世的灰塵的時候,我還會再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6年10月1日坦誠執(zhí)筆于北京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