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專欄13-1《向拖延同志學習》讀后反思
一、筆記
(一)所有的拖延都是推遲,但并不是所有的推遲都叫做拖延。
(二)第一個區分,要區分真假拖延
只有當一項推遲同時滿足兩個條件時,才能稱之為“真性拖延”:
一是后果有害;
二是本可以避免。
(三)你希望在業余時間寫作,年底前拿出自己第一篇小說??擅刻煜掳嗷丶乙院笥X得自己累得要死,周末也要拿出不少時間陪孩子,于是創作進度一再推遲。一想到寫作這件事,你就很自責,覺得自己是一輛“重型拖拉機”。
你到底有沒有拖延呢?這里面有4種可能:
1、要看工作和寫作哪個更重要。假如工作確實更重要,而且占用的時間精力無法縮減,那么推遲創作計劃雖然結果有害,卻無可避免,是 “必要推遲” 。
2、你重新盤點了一遍計劃,發現自己沒必要趕在工作最忙的時候開始寫作計劃——完全可以推遲1個月才開始。這樣每個階段專心做一件事,進度也許反而更快,這叫做 “積極推遲” 。
3、如果你通過自我分析,發現從內心深處來說,你想寫作只是一時沖動,并無真正的興趣和動力,還不如踏實做好工作。寫作既沒有動力,也沒有資源——這其實是妄念——直接 “斷舍離” 掉好了。
4、只有當你分析完以后發現: 寫作對你有意義,而且推遲的確會妨礙進度。仔細分析下來——并不是時間不夠,自己回家的時間并沒有好好利用,周末陪孩子的時間算下來其實不多,更多花在無意義的事情上,分散了精力。這種本可以避免又有害的推遲,就是 “真性拖延” 。
(四)第二個區分,要區分開問題和人
拖延描述的是行為而不是人。
問題并不等于人,并不能說“我天生就是個愛拖延的人”。你只是“在某些領域更容易出現拖延狀態”罷了。絕大部分人都可以通過練習讓自己的拖延降低到能愉快生活工作的程度。萬事都拖延和零拖延的人不存在。
有了這兩個區分,我們就先讓自己跳出一個大坑—— “過度戰拖” 。
二、精進
請你列出自己最常見的3個拖延的情景,然后分析下,它們屬于4種推遲的哪一種?
我最常拖延的是:
1、寫自己都覺得不可信的工作材料,常常是拖到不得不寫才寫。這個屬于真性拖延,因為本來可以提早寫,如果沒寫也是影響自己工作的。
2、去做改變,例如換發型。一直想換發型,又一直缺乏動力,喜歡自然頭發的柔順,又擔心是不是換個形象有更好。這個介于斷舍離和真拖延之間,換,則有更專業的形象,不換,其實影響也不太大。
3、學習心理學課程。這個是積極拖延,前段時間工作太忙,這段時間又處理一些家庭和個人成長的事務,春節假期趁聚會空閑的時候可以專心看。
三、聯想
? ? ? 《你有拖延癥嗎》《你有拖延癥嗎(續篇)》是網易公開課排名靠前的兩個TED,都是關于拖延癥的,很有趣的是,一個說拖延容易誤事,一個說拖延是好事。
? ? ? Tim自己是拖延癥患者,他連畢業論文都是從一年前拖到最后三天才寫的,他對拖延的機制進行了研究,發現每個人的大腦里有一個很理性的人,能清楚地規劃目標實施計劃,還有一個很愛玩的猴子,不管社會運作那套,只有及時行樂的動物本能,不拖延的人大部分時間都由人掌舵,而拖延患者則是由猴子掌舵,什么時候猴子會交出掌控權?當事情失控,“驚嚇怪獸”出現的時候。所以拖延患者總是在最后關頭一想到快要截止了,嚇出一身冷汗,趕緊行動。這并不是最糟的情況,畢竟還有完成的可能。比起這些有截止日期的事情相比,那些很重要卻又無限期的事情,例如健康、家庭關系、幸福等等,就更容易被放到無限被拖延的位置。
? ? ? ?而另一個演講者Adam不是拖延癥患者,不但不是,而且是個喜歡提前完成事情的人,畢業論文他是截止日期前四個月就完成了,心里還覺得緊迫。他想說的是,這樣的提前完成,并不一定有拖延的人做得好。想一下,提前完成任務的人,拖到最后期限才完成的人,以及拖延一段時間但不至于到最后才完成的人,哪一種人最有創造力?Adam研究發現,是第三種人,第一種人做太快了,根本來不及好好醞釀就做了,第二種人拖太久了,匆忙做也不會有什么好結果,只有第三種,那些接到任務以后,(注意不是接到任務前,)先把事情放一邊,讓它在大腦“后臺”自動運作一段時間,會更容易有靈感想出好主意。馬丁路德金那段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的稿件在上臺前還在改,而上臺后他又拋開講稿去講,“我有一個夢想”這句話也是臨場發揮的。所以充足的醞釀很重要,構建一個網站,能充分考慮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比起匆匆上線更能吸引人。
四、行動
1、繼續將日、周、月、年計劃聯系在一起考慮,把事情提前安排,就更能有條不紊。
2、有推出的行動不需要過度自責,越自責反而越不愿意面對。先看清自己的推遲屬于哪種。
3、不用行為定義自己或他人,我只是偶爾有拖延行為,并不是“愛拖延的人”。
五、思考
1、真性拖延有什么預防和治療方法?
2、認清自己的價值觀是不是有助于區別真假拖延,讓行動更流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