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較長的未來,會參與一款K12教學資源分享的社區產品,用戶群是老師。
眼下正在研究,如何引導用戶評論和用戶評價。
評論和評價聽起來很像,但其本質的區別在于:
評論旨在于建設高質量的社區討論氛圍,評價旨在對資源質量進行甄別篩選。
目的決定手段,先確定了要做什么,才能有配套的玩法。這里我就踩坑了,弄錯了老大的戰略,以為第一期是要建設高質量的內容和互動。所以先做了關于用戶評論的研究,其實老大想要的是從用戶維度來對資源進行評分,從而做出篩選,即需要用戶評價。
哎呀,太低級的錯誤啦,果然是年輕人。^.^
所以,以下是我對于社區用戶評論體系的思考,分成三步。
1. 分析用戶評論動機:
通過分析主流的社區(知乎、大眾點評、淘寶、亞馬遜等),得出社區用戶產生評論的心理動機模型,并與我的產品進行一一匹配。
2.根據產品特點,確定引導評論方案:
根據我的產品的特點,和目前的策略,敲定引導評價的方案。
3.細節與流程設計:
根據2中所定方案,設計具體流程。
一:分析用戶評論動機
1.互惠心理
包括想幫后來者完善商品信息(但驅動這么去做的一個動力在于,評論可贊,比如digg,將多贊優先顯示;或者是yelp的那種流程引導和輸入框文案引導)。
2.記錄
人類都有記錄一些東西的愿望,比如mark。用戶評論之后,能幫助他下次找這個東西。(是否可以取消收藏功能,強行引導用戶評論,這樣的好處是會增加評論量,壞處就是一定會造成評論水化)
3.分享和傾訴
分享是指希望我認同的東西,得到更多人認同。介紹給朋友或者同好。
傾訴,典型的就是拍案叫絕和尼瑪坑我。
(這兩種很典型的是評論并轉發、評論并分享,然后用戶分享的內容,也作為一條評論,比如某某某分享到了新浪微博,但是這樣的問題在于,取巧、水化,不夠高質量。)
5.虛榮感。比如大眾點評的榜單和積分體系。中國人都喜歡上榜,覺得這個稱謂很爽。我覺得做積分體系沒什么必要,榜單可以嘗試做一個甚至是一系列,和激勵用戶上傳是一整套的體系。
6.實際獎勵。比如返現、抽獎。我們早期可以結合著榜單一起做。還有一種實際獎勵是CSDN那種,你必須評論了,才能下載之后的內容,這算是一種獎勵。
7.娛樂,典型的彈幕、蓋樓之類的。不太符合我們的產品形態。
8.炫耀心理,淘寶上那種買家秀、還有一些高逼格的商品下,人們喜歡這樣。對我們產品不太適用。
2.根據產品特點,確定引導評論方案
我覺得看我們對于評論的目標的定義是什么,快速起量還是要高質量。
作用是什么,是更想要建設社區討論氛圍,還是進行快速的甄別篩選。
我覺得是高質量,而不是評論水化。是社區討論氛圍,而不是快速的甄別篩選。
所以,我們真正要去利用的,是用戶的互惠心理、虛榮感和實際獎勵。
也就是說,我認為的方案:
1.評論可贊,采用digg式的方案,挖掘好的評論,給予更高的積分和展示。積分體現在榜單中,展示則可以像虎嗅一樣,專門開一個欄目來展示優秀評論。
2.流程引導,比如用戶下載了第一篇文檔后,幾天之后又來下載,我們可以按照yelp的方式,來提醒他,大家都評論了,現在輪到你了。然后再評論中引導他回答個性化,有價值的評論。這個地方可能更多的是文案。
3.榜單,排行榜發獎品,甚至是抽獎,曬獎。當然肯定不能超過貢獻實際資源的人,這里是否要和激勵用戶生產內容一樣重視?那取決于我們對于評論的定義是什么,是內容的附加品么?那就跟知乎回答下的評論一樣了。還是說看成和資源本身一樣重要的內容呢?這樣,用戶就能感受到我們這里有高質量人群在互動。
3.細節與流程設計: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