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施頁
1
一個做公眾號的朋友,前幾天收到很多惡性留言,主要是針對他一篇關(guān)于為什么有些人努力卻總是失敗的文章。
我看過,文章先說了幾個明明很努力,可結(jié)果總是不理想的朋友,接著分析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行辦法。
總體而言并沒有太大的問題,可當朋友把后臺的留言給我看時,我才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摔碎了多少人的玻璃心。
“文章充斥著教訓人的語氣,情緒化的文字,沒有任何思想。”
“別人的努力沒有成功,就說人家的努力活該失敗,你這是在誤導大眾。”
“標題黨的文章,沒有內(nèi)涵,永遠只是垃圾。”
還有很多更惡毒的語言,難聽的字眼不計其數(shù)。朋友很郁悶,氣鼓鼓地說:“我說出我的想法,他們有什么權(quán)利指責我!”
我安慰他:“還是有很多人支持你的觀點,能幫到一個人都是成功的。大家各取所需,迷茫的人在這里找到堅持努力的動力和方向,無聊的人在你的文字里針鋒相對。”
其實,很多人都遇到過像我朋友這樣的狀況。
總有很多人固執(zhí)地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測寫作者的意圖,對文章的內(nèi)容斷章取義,大加批判。他們指責寫作者主觀意識太強,指責例子沒有說服力,指責觀點太偏激。
可我始終相信,絕大多數(shù)寫作者都有主流的價值觀,他們不會傳遞極端的想法。仔細通讀文章,他們倡導的觀點應(yīng)該有其現(xiàn)實意義。畢竟,每一篇文章都是寫作者辛苦積累、認真寫作的結(jié)果。文章中傳達的觀點,也是生活教會他們的。
世界這么大,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權(quán)利和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的自由,沒有對錯,他人也沒有權(quán)利蓋棺定論。
2
網(wǎng)上流行這樣一句話:
我認定的事情,就算走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是一條死路,你也要讓我親自走一遍,不然我不會死心。
有人嚴格規(guī)定自己每天的食物攝入量,有人按計劃完成計劃表上要求的每一項任務(wù),有人晚上加班到11點還去健身房鍛煉1小時。
對此有人嘲笑,平淡生活才是真,這么認真干嘛,認真你就輸了。
從什么時候開始,認真變成了一種過錯,變成了他人眼中的異類。
知乎上有人問:怎么反駁“認真你就輸了”這句話?
有人回答說:請給我說一個不認真就能贏的例子。
“認真你就輸了”,這是那些懶惰的人,一而再給自己尋找的借口,明明一生碌碌無為,還騙自己平凡可貴。
可還有些人,他們沒有對自己設(shè)置那么多條條框框,而是用另一種方式經(jīng)營自己的生活。
他們來到所謂的小城市,他們看書看報、種花養(yǎng)草,他們說大床房能給他們安全感,回家會讓他們覺得踏實。他們認真的生活,勤勤懇懇的上班,不求大富大貴,只希望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家人和伴侶。
雖然沒有因為積極努力把生活過得聲名鵲起,可在他們眼里,這才是生活本該有的樣子。
這樣的生活方式也沒有錯,不能因為跟你腦海中想象的,年輕人應(yīng)該為了夢想而奮斗的場景不一樣,就批評甚至否定他們。
誰都沒有資格。
3
在看《島上書店》時,書中有句話印象深刻:
我們在二十歲有共鳴的東西,到了四十歲的時候不一定能產(chǎn)生共鳴,反之亦然。書本如此,生活亦如此。
二十歲的我們跟十年甚至二十年后的自己,對于愛情和金錢的看法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更何況是有不同人生經(jīng)歷的陌生人。
在電影《20 30 40》中,20歲的李心潔天真單純,一心想要實現(xiàn)夢想;30歲的劉若英周旋在幾段感情之間,無法取舍;40歲的張艾嘉遭到愛情的背叛,生活支離破碎。
有人嘲笑20歲的她,任性不講理,竟把同性的友情誤以為是愛情;有人討厭30歲的她,在愛情中猶豫不決,不知自己內(nèi)心所想,最終形單影只;有人討厭40歲的她,一副故作堅強,裝作沒有被生活打敗的樣子。
我們用自己對他人生活的理解,把自己的看法強加給他們。我們指責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我們喜歡指責他人所帶來的快感。
站在制高點,對自己不能理解的人和事進行“道德綁架”。有人還客串知心姐姐的角色,用過來人的身份在一旁指手畫腳。
涉世未深的學生抱著對愛情的憧憬,擲地有聲地斥責那些宣揚愛情里不能沒有金錢的觀點。孰不知,堅信現(xiàn)實可能會打敗愛情的人,也曾天真的以為愛情能戰(zhàn)勝一切,最后卻被傷得體無完膚。
有人說,成熟的友情是保持適當?shù)木嚯x,有人罵,不用真心交朋友的人都是可恥的;有人說,相親是拓寬交往圈子的有效方式,有人罵,這種隨意的態(tài)度是對愛情的褻瀆;有人說,努力是為了跟其他人不一樣,有人罵,這是對平凡人生的不尊重。
對于他人想要表達的觀點和前進的路,我們總喜歡指責。可你不知道TA經(jīng)歷了什么,現(xiàn)在想要什么,也不曾想過TA為何提出這樣的觀點。
你說40歲的她在經(jīng)歷背叛之后,坦然是一種無奈,是為了生活。可也許她認為,“只要自己能笑得出來,這個世界就算冰凍了,也會有春花開放的那一天。”
豆瓣上有一句經(jīng)典影評:有時候一種生活和另一種生活之間的距離,只是咬咬牙狠狠心那么短。
后面有人跟帖回復:可我喜歡現(xiàn)在的生活,就連咬咬牙狠狠心都不愿意。
我們站在不同的人生軌道上,對他人的生活指指點點,妄想說服對方,可這就好像你勸誡老煙槍不要抽煙,到頭來會發(fā)現(xiàn)只是徒勞。
三毛曾說: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待明白過來時,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這也正應(yīng)了那句,“也許一個人要走很長的路,經(jīng)歷過生命中無數(shù)突如其來的繁華與蒼涼才會變的成熟。”
你把我的青春懵懂稱為無知,我把你的沉穩(wěn)坦然稱為世俗。
你沒有權(quán)利指責與你不同觀點的人,畢竟,你不是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