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我參加過的唯一一次高考,已經有十年了。
去年也寫過一篇回憶高考的文章,現在看來,似乎還不夠完整,所以今年還要再回顧一次。
一
其實高考前心情最復雜的,應該是前一天晚上吧。好像第二天要做的事即將決定自己的命運了,所以總會有一些患得患失,對未知的不確定,就像失明的人擁有了重獲光明的機會,但是手術能否成功卻不是絕對的。對于胸有成竹的尖子們來說,可能真有見證實力的心情吧。但對我來說,還是有些忐忑的,因為想要實現的目標和實際情況還有差距,我總是很貪心的,而且我常常為自己的失誤而遺憾和悔恨。但好在我并不是一個對考試怯場的人,畢竟分班以后,我始終坐在文科考場前十名的位置。
考試前一晚,我跟平時一樣,像每一次期中、期末考試一樣,沒有特別地做什么讓自己放松,也沒有和別人分享感受。我記得班主任講過,以平常心對待,所以我盡量保持自己最正常的作息,翻了翻參考書和筆記,但確實一點也看不下去。從很早就害怕自己晚上會失眠,一直在給自己做心理輔導,雖然的確熬到很晚,但好歹是睡著了,比起很多同學算是不錯的。趙同學說,他那一天晚上就很淡定,白天跟兩個好基友出去逛了逛,晚上回去就正常睡覺了。聽到這里,我第一個想到的卻不是他心境豁達,而是我好像沒有這么兩個朋友陪我走一走,這挺讓人傷感的。
二
雖然對排名一直自信,但實際上在考試結束后,我對我們當時整個年級的表現都感到沮喪,我才發現我太高估了自己在學校里的位置,卻沒有深刻地認識到,在學校之外還有另外一番景象。我們好像都犯了井底之蛙的錯誤,以為一個自詡為國家級的重點中學考上幾個清華北大是不成問題的,那么后面緊隨其后的985也是順順利利。但事實證明,據我所知那一屆一個清華北大都沒有,或許只能說差生并沒有太差,但優生一片平庸。這個結果令我印象深刻。
在距離高考一年以前,老師們給前幾名定的目標,至少是北京那幾所知名度高的985一類的,自己也覺得沒什么問題,在能力范圍之內。后來到了高考前幾個月,不知道是什么氛圍什么情緒,雖然排名也沒怎么下降,但整個人像泄了氣的皮球。記得有一次騎自行車回家在路上遇到恩師,跟她說,目標是本省的一個985學校,有點不太自信地承諾自己可以。考完以后,事實卻證明,填志愿的時候,連這個學校我都沒有底氣,我不敢填了。
三
對于我的高中生活,當時的感覺與現在不同。現在的遺憾,是沒有多結交幾個志同道合的靈魂知己,而當時一心所想,卻是怎么考高分,怎么超過對手,太功利了。但我好像別無選擇,跟很多人比起來,我腦子里只有高考這一條死路,但別的一些同學卻忙著給自己找了很多后路,家長們也開始各顯神通。有的同學在參加小語種考試,主要是考英語,這并不是我的強項,而且我對競賽一向沒有信心;有的在參加自主招生,但我又沒有得過國家級、省級獎項,也沒有特長,所以不抱希望;有的提前跟某個高校簽了錄取協議,確保萬無一失,可我連這類信息來源都沒有;有的參加了藝考,當時覺得只有成績差的人才會報,放不下身段,而且藝考的學費很貴,也不敢想。有的人高考移民,拿到了西藏的準考證,我并不理解他們是通過什么途徑辦到的,也不知道這么做有什么好處,但是有一次老師講試卷的時候說,只有那幾個同學不需要聽這個題,我才隱隱約約懂了點什么。直到上了大學,知道了他們的去向,我才知道高考移民的意義,還有些憤憤不平,隨著時間的流逝,我不但釋懷而且坦然了,因為跟別的許多不公平比起來,這也算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了。
四
順帶回顧一下高中的幾件瑣事。
第一件,是讓我飄飄然的喜事。高考前,還有一場會考,就是不分文理所有科目考一遍,但題目相對簡單。作為文科生,理化生三科只需要背一背例題和公式,就足以過關了,但其他科目還是比較正常的內容。在那場考試上,我語文考了滿分,也就意味著作文也是滿分,也意味著沒有找到一個可以扣分的錯別字,這可能是那一屆所有人高中生涯里語文考試唯一一個滿分。
第二件,是讓我揚眉吐氣的痛快事。高一還沒分班的時候在理科實驗班,是初中直接保送的,沒有參加過中考。但是在理科班曾經歷過一段失落的日子,不適應高中的節奏,對數學、物理不感興趣又沒太重視,漸漸就從前30名滑到了100多名,心理落差很大。當時的班主任是個勢利眼,言語之中給我判了死刑,認為我不是學理科的料。實際上我也不是排斥學文科,但咽不下這口氣啊,還是心胸不夠。所以繼續在理科上下功夫,后來文理分班前的大考,我是班上的第9名,年級40多名,班主任好像也認為我是可塑之才了,然后我就痛快地選了文科。并且按照排名,我在新班級的學號是1號,標志著光環的1號。
其實現在想起來,那時候太傻了,為了賭一口氣,偏偏要花精力學沒有用的理科。如果早點做了學文科的決定,把理科的科目徹底拋棄了,也能多留點時間提前把文科的科目學好。但那時的我沒有經驗,也沒有人在旁邊指導我該怎么做,我憑著我脆弱的自尊心,一意孤行,意氣用事,然后自食惡果。
第三件,是源于一部紀錄片。高三的時候,班主任給我們放了這部名叫《高三》的紀錄片。里面的內容記不清了,記憶里只有一些片段,還有一首歌,是樸樹的《那些花兒》。后來只要聽到《那些花兒》,就會想起這個電影,然后就會想起高三的時候,和我共同奮斗過的那些“花兒”的故事,盡管全是平凡的小事,卻是占據了我生命里不可磨滅的高三生活的全部。
五
十年過去了,我清醒地知道,高考這一場考試只是一場比較重要的考試,并沒有當時所認為的那么無可比擬。考好了不見得人生就一定能贏,考得不好也不意味著人生一定是輸。但我從來不后悔曾經努力過,我也不認同改變命運的是酒量、關系、運氣、爹媽和顏值。我們每一個去往不同大學的人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結交了誰,被誰影響過,怎樣成長起來,這一切只有身處其中才有答案。或許最后的結果不一定是最完美的,但如果沒有拼命努力過,還會有比這更好的結果嗎?有些結果,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站在同等高度爭取,我們連資格都不一樣,又何必強求收獲同樣的果實呢?資格這個東西,說來話長,不提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