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小嘜陳軒 深扒|亞馬遜、阿里、京東、小米,這些互聯網大佬為何都看好線下?

1,互聯網大佬競相布局“新零售”

“新零售”由最早在去年10月份由馬云在阿里云棲大會提出概念,到成為2017年變革最大的行業之一,吸引國內外互聯網大佬、電商巨頭競相布局,大有引領未來新商業的氣勢。

早在2014年阿里巴巴以54億入股銀泰商業,后逐步獲得控股地位。

在2015年8月,阿里又以283億人民幣戰略投資蘇寧,成為第二大股東。

而在2016年,背靠阿里集團的盒馬鮮生被看做是其從生鮮切入,試水線下零售并開拓傳統模式的先驅部隊。

2017年2月,阿里聯手大型國有商貿產業、擁有4800家線下門店資源的百聯集團,共同探索傳統零售的革新變革。至此,阿里通過與浙江銀泰、上海百聯、江蘇蘇寧三大實體龍頭企業合作,完成整個長三角實體零售體系的覆蓋和搭建。

2017年7月份,無人零售店“淘咖啡”亮相淘寶造物節、無人便利店開張噱頭十足。新零售真正的應用場景、未來購物的新模式,開始顯現。

無獨有偶,另一大電商平臺京東,對新零售的布局也緊隨其后。2015年以43億元入股永輝超市,2016年將1號店、沃爾瑪拉入新零售戰局。2017年,繼一萬家家電專賣店計劃之后,劉強東在4月份,又宣布京東百萬便利店計劃出爐,未來5年在全國開設超過一百萬家京東便利店,其中,一半將開在農村。

除了傳統的電商巨頭,同樣靠“在線銷售”起家的小米也認識到了線下渠道的重要性。小米CEO雷軍此前提出,要在2017年開出200家實體店,三年內要在全國建立1000家小米之家。

更有此前曾一度淡出大眾視野的去哪兒網創始人莊辰超,攜資本利劍殺入便利店市場,在2017年2月初,一口氣開了5家“便利蜂”便利店,同樣瞄準新零售市場。

而從國際上看,2017年6月份,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以137億美元現金收購全食食品超市(Whole Foods Market Inc),完成其歷史上出價最高的一次收購行為。

2,“新零售”是什么?

似乎提到新零售,比如繞不開的一個詞是“O2O”。關于兩者關系,有人說新零售是O2O的翻版,是互聯網人換湯不換藥的狂歡;也有人說新零售是O2O的對立面,因為O2O是割裂,而新零售是融合。

其實,O2O代表的是一種最原始的互聯網化,只是單純的把線下的銷售搬一半到線上,或者線上搬到線下。最早在2011年提出,到2014年達到“井噴期”,這期間,一部分企業通過“O2O”嘗到了互聯網化的甜頭,比如京東到家、愛鮮蜂,以及Dmall。

而在2015年,“互聯網+”概念從天而降,要求企業把生意搬到線上,借助互聯網,形成新的運營及營銷模式。口號雖然響亮,但這對傳統企業來說卻無異于脫胎換骨,因為太不接地氣,而不知從而下手。

而新零售,與“O2O”和“互聯網+”主要針對傳統企業不同,它是針對傳統電商的轉型提出的。新零售概念的背后,是互聯網日漸消失后電商行業面臨的增量市場萎縮。在這樣的情況下,線下的巨大市場體量正在被巨頭重新關注并挖掘。

組成“新零售”的3大要素為,線上、線下、物流。線上指平臺,線下指銷售門店或生產商,物流在于消減庫存、減少囤貨。這3大要素要同時存在,并且相互結合,線上企業走到線下,線下企業走到線上,線上線下加現代物流結合在一起,才能產生“新零售”。

東方證券曾在報告中表示,“新零售”是廣義模式下O2O的全面升級。新零售=線上+線下+物流,其核心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會員、支付、庫存、服務等方面數據的全面打通。

由此可見,新零售,是對“O2O”的全面升級和擴展,是對“O2O”模式的雙向互補,是更靠近零售的本質,即誰能更高效的服務消費者。

3. 新零售的核心和本質

關于零售業的革命,公認有3次:百貨商店、連鎖商店和超市市場。第四次零售革命是建立在互聯網電商基礎上、又超越互聯網的一次革命,它將人類帶入智能商業時代。(來源:財經雜志)

而縱觀零售業歷史,雖然在技術、形式上的創新不斷,但其本質和并未改變。零售業的本質就在于:成本、效率、體驗。抓住其本質,我們也就預計了“新零售”的未來。

舉一個最貼近“新零售”的例子,依賴互聯網發家的零售電商三只松鼠,在2016年雙十一當天,創下了5億元成交量的輝煌記錄,2016年年銷售額突破55億,凈利潤達2.63億。而在去年9月,三只松鼠首家線下投食店在蕪湖開業,一個月內銷售額達到240萬,年營業額預計達到1200萬。而三只松鼠在2017年的目標是開到100家。從線上走到線下,三只松鼠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零食電商品牌。而在所有光鮮背后,在動輒上百萬、上億的銷售背后,是三只松鼠自主研發的“云中央數據評估中心”,將顧客評價實時反饋到相應部門,倒逼品質改善,優化供應鏈管理、并作為員工考核依據。 另外,為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三只松鼠目前在北京、廣州等城市建設了八大智慧化倉儲物流基地,總面積近10萬平米,八大分倉同步發貨,即使在雙11期間,顧客也能體驗到“早上發貨、下午到貨”的物流速度。

無論是VI、VR技術的創新,倉儲、物流的改進,還是云計算、大數據的搜集分析,亦或是Amazon Go、無人咖啡店、繽果盒子、F5未來商店等多種多樣的便利店形式…所有打著“新零售”招牌的玩家,必定在“效率”和“顧客體驗”這一固定軌道上“旋轉跳躍”。當然,目前新零售只是電商巨頭和資本燒錢的游戲,而誰能活的長久,一定在于誰率先踩住了成本。

4,新零售并非線下零售的救世主

新零售是線上對線下的融合,于是許多人就會認為這會為傳統零售業帶來價值重估。事實并非如此,新零售是線上對線下的革命,而非救世主。

在線上流量紅利消失的今天,線下獲取流量成本已然更低,并且線下具備“顧客體驗”這一先天優勢基因。因此,在電商由標準化商品向非標準化服務邁進的過程中,確實需要線下實體店作為載體。

但從全渠道角度看,實體零售店將面臨更大沖擊。那些沒有被納入電商系統的實體零售,在新零售企業所代表的高效渠道系統、全平臺流量分發、超強用戶數據管理面前,并沒有一點還手之力。也就是說,那些效率低下、用戶體驗不佳、本就處在掙扎線上的落后實體,在新零售浪潮下,會死的更快。

而更悲催的是,雖然線上線下整合是趨勢,但只有線上整合線下的才是玩家,所有線下整合線上的都成了炮灰。以蘇寧為例,它曾說線下賣場的先行者。到2012年蘇寧易購上線,開始轉戰電商平臺,但結果是其競爭對手京東越來越強大。除了在品類、購物體驗、服務、物流等方面無法追趕深耕多年的京東之外,真正使其陷入困局的內因,還在于其落后的企業管理方式,根本無法調和線上線下矛盾。

因為所有的顛覆都是逆人性的,在安全的既得利潤面前,無法變革自己是傳統企業的基因。反觀更加包容、開放和激進的互聯網企業,一定能更好地實現線上包容線下。

5,新零售的未來

新零售最終的結果,可以預見必將是實體零售被電商融入到自己的體系,使得阿里、京東等電商的體量越來越大,同時也伴隨著,更好的用戶體驗,更高的購物效率,和更成熟的商業模式。

羅振宇說,一個新事物誕生的真正標志,是它有了自己的專有名稱。在此之前,人們習慣用一個熟悉的舊東西,來給他一個暫時的名稱,比如“新零售”。在未來,無論是名字還是形式、內核,它一定是一個全新的東西。

何其有幸,我們能夠一起見證。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一、Touch 事件分析: 事件分發:dispatchTouchEvent return true:事件會分發給當...
    1994陳閱讀 980評論 0 1
  • 找秋天 二(2)班 張逸菲 一片黃葉飄到我的窗臺,她輕輕地告訴我:“秋天來了...
    梅影臨窗閱讀 487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