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認為“時間管理”的理念是舶來品,是由西方傳到國內的,但其實早在上古時候,我們的老祖宗就通過觀察春夏秋冬四時流轉,從自然的變化規律中總結出的智慧來指導自己的農耕活動和人事安排。
我探索踐行時間管理10余年,5年前創立了易效能,我們的時間管理課程體系就根植于中國古老的時間管理智慧,我們從大量的閱讀和研究中發現了,古代經典中很多歷久彌新的時間管理精華理論同樣適用于指導我們現代人的生活。
我把從古籍中得到的許多啟示,今天從五個層面,從宏觀到微觀為大家中國古老文化中關于時間管理的高級智慧,從而揭示易效能的創立的源頭思想。
第一層:道法自然。
第二層:天人合一。
第三層:活在當下。
第四層:高能要事。
第五層:張弛有道。
那么下面我就由宏入微,從第一層給大家講起:
一、所謂“道法自然”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和科技的高度發達,我們現代很多人已經喪失了感受宇宙自然的能力,因為有了時鐘和手表,我們已經不用再通過仰觀日月星辰的移動變化來判斷時間的流逝狀況;又因為電的廣泛使用,人們的夜生活日益豐富,“夜貓子”這個群體開始出現,并且迅速地發展壯大,熬夜也就成了很多人的生活習慣,于是早睡早起,遵循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良好作息習慣漸漸被人嗤之以鼻。
不再敬畏自然,必然要受到自然的懲罰,至于是什么懲罰,我一會兒再講,那么在沒有鐘表,沒有電的中國古代,人們是通過什么來掌握時間,從而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產和生活的呢?我們只有知其所以然了之后,才會明白為什么現在我們依然要踩著老祖宗的腳印,做正確的時間管理。
中國早期的優秀小百科《千字文》中開篇的八句話:
天地玄黃 (tiān dì xuán huáng),
宇宙洪荒 (yǔ zhòu hóng huāng)。
日月盈昃 (rì yuè yíng zè),
辰宿列張 (chén xiù liè zhāng)。
寒來暑往 (hán lái shǔ wǎng),
秋收冬藏 (qiū shōu dōng cáng)。
閏余成歲 (rùn yú chéng suì),
律呂調陽 (lǜ lǚ tiáo yáng)。
很生動記述了古代勞動人民根據自然的運行規律,“日月盈昃、閏余成歲”進行記錄時間,以及用“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來安排農事。
除了這朗朗上口的《千字文》,觀察自然規律、記錄時間、安排人們的農事活動還有更全面更完整的工具,就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隨著時間推移,更新換代了好幾輪的各種“歷法”。我國歷法大約可以分成3種:太陽歷、太陰歷和陰陽歷。
其中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漢族歷法《太初歷》具有非常的價值,因為它是第一個把二十四節氣收錄了的歷法,而且它還定了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還首次記錄了五星運行的周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在問世之后,一共使用了188年。
而它收錄的二十四節氣直到今天我們都還在使用,二十四節氣是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也是通過觀察太陽的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
有人說:“時光不是用來消磨的,而是用來相與溫存的,是用來帶給你體會生活、自然、萬物相處的樂趣。”就例如當寒冬來臨,玩兒一場消寒圖“畫九”的游戲,等把九朵梅花畫滿,春天就來了。
南北朝時期的大詩人謝靈運曾經總結人間的幸福有四個方面: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其中良辰和美景是自然給的,敬畏自然和體味自然之后,得到賞心和樂事的幸福與喜悅感受,就是古代先民對“道法自然”的理解和使用,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p>
二、所謂“天人合一”
我經常在自己的時間管理課堂上給學員們講:“想要提高自己的做事效率,健康的身體和充沛的精力是基礎,試想一下,你在身體不適和困頓疲倦的情況下,做事的速度和質量能高得起來嗎?”
所以,精力管理是時間管理的基礎,如果我們把人體比喻成一個大電池,那么充電和放電同樣重要!大家都知道:睡眠是補充精力最重要的方式,但是我想很多朋友也曾經有過這樣的體驗就是:連續睡了十幾個小時,醒來后并沒有感覺到神清氣爽,頭腦依然混沌,四肢還是軟面無力,這是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你入睡的時間不對,睡覺的時長不對!去年10月,最新一期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頒布,三位獲獎者研究的課題就是:地球自轉與動植物體內生物鐘的關系?
最后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千百年來地球上的生命已經適應了地球的自轉規律,而現代人的熬夜會導致我們體內生物鐘混亂,會讓自己白天精力不濟,皮膚變差、易怒、易暴食、變胖、抗壓能力變差、腦子變笨等等,總之熬夜等于慢性自殺,這就是前面我提到的,不遵行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運行規律,糟糕的作息習慣對我們的懲罰。
這個諾貝爾獎的頒布又成功地引發了一波國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關注,因為它在科學研究上對我們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做了解釋和備注,它用研究結果證明了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與《神農本草經》齊名的《黃帝內經》中相關養生理論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另外,關于古人對“天人合一”的理解和使用,我還在研讀《易經》的時候,從中發現了更高的智慧?!兑捉洝肥枪糯航浿祝鼜V大精微,包羅萬象,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其內容包含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等諸多領域,是儒家和道家共同的經典。
我國古代先賢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研究出《易經》智慧,《易經》一共六十四卦,其中第一卦為“乾卦”,乾代表“天”,也代表父親,它不同的卦象指代了人在不同時期所處的境況和應該順應天時所采取相應的行動。
例如:
初九,第一爻“潛龍勿用”,初始階段,人要潛伏在暗處,養精蓄銳;
九二,第二爻“見龍在田”,經過一段時間之后,人就要適當地展示自己,支持德高勢隆的大人物并得到他的信賴;
九三,第三爻“終日乾乾”,即使得到大人物的認可,還應該整天自強不息,不能有絲毫的懈怠,以免出現災禍;
九四,第四爻“或躍在淵”,成為中堅力量,人還應該能審時度勢,保持進退自如;
九五,第五爻飛龍在天”,巔峰時刻,人已經得到了德高勢隆的大人物提供的幫助,并且獲得了相應的成就;
上九,第六爻“亢龍有悔”,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是必然的循環,呼應《道德經》功成身退,天之道。
《易經》在更長的時間維度和更宏觀的角度為人們指出了“天人合一”的運用場景,在一天24小時、十二時辰里,我們時間管理的方法是順應天時,應日升月落規范自己的作息;
在一生的時間管理維度,我們就要知道自己當下所處的階段,年輕在“潛龍勿用”時就要低調積攢實力,當到了“亢龍有悔”時就要注意保持心態,順應天道,注意放手。
三、所謂“活在當下”
中國三大哲學的一個重要交匯點,活在當下。
人生不長,佛說四天,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一年不長,佛說三天,昨天今天明天
一天不長,佛說兩天,白天黑天
其實,人生的確只有一天,那就是今天。
現代人很多都活得很焦慮,因為他們不愿意接受時間的時效性,昨天已過去,他們放不下,明天還未到來,他們很期待或者很煩惱,昨日之日不可留,明日之日自有那時的煩憂,但正是這抓不住的昨天和明天干擾了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看不清,也不重視自己明明可以掌握的今天和當下的時光。
我常在自己的時間管理課堂上給學員們講:“我們要反思過去,計劃未來,但最重要的是能活在當下?!币驗楫斚碌男袆邮羌m正過去的錯誤,實現未來的夢想的最重要的步驟!
沒有了當下的行動,我們就只能成為沉湎于過去的悔恨者,或者是空想在未來的幻想者,當下是連接過去和未來的橋梁,只有好好地抓住了它,我們才能往前進。
就像古人抓住時令季節安排自己的農事生產,在春天播種,在夏天耕耘,在秋天收獲,在冬天儲藏,這樣才能一年一年生生不息。
如果當時當令坐著空談空想不做當做之事:春天不種,那么秋天就沒得收,到了冬天就會挨餓受凍。想想古人遵循自然節律是為了保命生存,今人難道不是一樣嗎?不活在當下在該睡的時候睡,熬夜一樣等于慢性自殺。
而且古人生活得比我們有意趣,現在很多人只顧埋頭掙錢,完全忘了去感受時間和季節的變化,忘了去體會“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的美好。
他們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人生戰略上的懶惰,沒有為自己設計出一個自上而下的夢想導航系統,沒有人生方向,沒有長期更遠大的目標作為行動的指引。
于是就只能每天為這眼下的一畝三分地忙碌,因為沒有事前的計劃和安排,所以事情做得沒有章法,自然忙得不可開交,忙著補救過去,又忙著想象未來,唯獨沒有時間感受現在。
所以,活在當下既是禪語,又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時間管理態度。
四、所謂“高能要事”
我在研究實踐時間管理10余年間閱讀了國外幾乎所有的時間管理相關書籍,其中“要事第一、要事優先、重要 緊急”的概念是時間管理領域里非常經典且重要的理念。
后來我翻查文化古籍,發現咱們老祖宗早就有與之相對的形容成語,例如:擒賊先擒王、輕重緩急、主次分明、物有本末、本末倒置等等。
但不管是西方的“要事優先”,還是古人的“輕重緩急”,它們所蘊含的都是單一的時間管理概念,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經過大量的研究實踐,我提出了“高能要事”這個雙重意義的時間管理理念,即:我們不光要先做重要的事,為了確保要事的完成效果,我們還應該在高精力的時候,在好的時間段里做重要的事。
在高精力的時候做重要的事,例如在早上的時候就完成這一天中最難最重要的那件事,像是設計師在上午能夠專注的時間里出創意報告,作家在能夠安靜不被打擾的時間段完成書稿,財務在上午頭腦清晰的時間里完成賬目核對等等。
既然有高精力的時候,與之相對的,我們每天自然也有低精力的時候,低精力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根據所處情境,做自己當下可以做的事情,例如等人堵車的時候回復一些電話看看微信,快下班的時候回復一些工作郵件等等,這些事情不用你十分全神貫注地去做,所以安排在較低精力的時間段去完成也不會十分影響所出成果。
所以情境管理是時間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知道在什么時間應該做什么事,在什么環境可以做什么事非常重要,分清輕重緩急,不會本末倒置,做到高能要事,是我們必須掌握的時間管理技能!
五、所謂“張弛有道”
《孔子家語》中講:“張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意思就是:把弓弦繃緊而不松弛,文王、武王不會這樣做;把弓弦放松而不繃緊,文王、武王也不會這樣做;有放松有繃緊,這才是文王、武王的治國之道?!皬埑谟械馈边@個詞就是從這句話而來。
試想一下,如果你手里拿著一杯水,拿一分鐘,誰都能拿;拿一個小時,你可能就會開始覺得手酸了;拿一天,你可能就得進醫院了。但其實自始自終這杯水的重量都沒有變,只是你拿得越久,就越覺得沉重。這就像我們承擔的壓力一樣,如果我們一直把壓力放在身上,到最后肯定會覺得壓力越來越沉重而無法承擔。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適時地放下這杯水,休息一下后再拿起它,這樣一張一弛我們才能拿得更久。把身上的壓力適時地放下并好好休息,然后再重新拿起來,這樣才能承擔得更久。這就是張弛有道的意義。
說了這么多,其實總結下來無外乎就是《孫臏兵法》中講的:天時、地利、人和。科學正確的時間管理技術就是遵自然規律休養生息,按情境即“天時地利人和”的法則來管理事務,行天人合一哲學理念,運用中國古代經久不衰的經典智慧來管理工作與生活。
自然是大宇宙,人體是大宇宙中的小宇宙,人勝不了天,但是在了解自然,順應自然之后我們可以改造自然,并且改變自己。我創辦的易效能時間管理機構,“易效能”這三個字其實就暗合 天時 地利 人和的寓意:
在生活上,遵“天時”的規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培養與自然同頻的生活方式,講究慢節奏,用時間來與夫妻家人朋友相互溫存。
在做事情上,保持嚴謹不失靈活,進行情境管理,以高能要事為行動準則,強調的是高效,減少工作時間提高工作質量。在人生的維度,累積人生勢能,強調的時專注、優勢、聚焦。
好吧,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里,希望大家在聽完我的這期節目之后,能夠有興趣到中華民族龐大的知識庫中去尋找古人管理時間的秘密和技巧,然后還能有興致靜下心來感受四季的流轉,傾聽時間經過的聲音。那么今天就到這里,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