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尼泊爾十多天了,覺得這里的每個鏡頭,都能寫出一篇故事。
只是我似乎忘了初衷。
第一次出國交給了尼泊爾這個連國旗都和其他200多個國家迥異的獨特小國度,我再滿意不過。
這個地方,第一次令我產生想永久居住下來的想法。
如果指數為10,那它就是10,而西藏為0。
這是有原因的。
天知道我有多么喜歡老外,記得第一次跟老外交流是在海南清瀾海灘的清晨,一個俄國人。我正在收拾帳篷,他走過來主動和我聊天。
我問他來自哪個國家,他說俄國,當時我沒聽懂,回了一句,中國是個偉大的國家...至今還記得他當時臉上復雜的表情...當時由于緊張和興奮,交談的一塌糊涂。
在上海的時候,普陀區有很多老外,每天下班買飯的時候我都會跟在幾個老外身后觀察他們,對他們的言語、穿著、以及舉止都充滿了爆表的興趣度。
在北京的時候,有次去故宮,看到一輛載滿老外的大巴停在路邊,我當即停下了一切活計,倚著欄桿看著他們一個一個走出車外,直至把最后一個老外送離視線...
我覺得上輩子我可能是個外國人,不然我不能解釋這種現象...
如果刨除其他因素,單看人種的話,尼泊爾幾乎是印度的縮小版。
女生長的細膩、圓潤又不失堅挺...
深邃的眼眸,高挺的鼻梁,甜美的笑容,比歐美人少了些許尖銳,看起來可愛的多。
這一點,足以讓多數人駐足。
相信我,看到尼泊爾姑娘的時候,你一定會有把她娶回家的沖動...
尼泊爾是個有宗教信仰的國家,8成的人信奉印度教,剩下的大部分都信奉佛教。
有宗教信仰的國度,不一定都幸福,但幸福指數高的國家無一例外都有宗教信仰。
他們對神靈的敬仰和虔誠令我這個外人都為之動容。
去過兩次猴廟,兩次我都感動。
猴廟建在大山之巔,可以俯瞰整個加德滿都。山腳,成排的油燈、熏香和鮮花,供民眾朝拜之用。
我在山頂花了50盧比,買了一盤供物,里面放著些許糧食,幾只小魚干,幾種顏料,一個油燈以及幾朵鮮花。
我跟著人群轉著轉經筒將油燈點亮,到一個神龕那里祈禱著獻上供品,里面的人用手蘸了染料,涂抹在我額頭上,又將一束鮮花放到頭心。
他們就這樣虔誠的祈禱朝拜,不念時日。
我不知道是什么,會讓他們這樣虔誠,但我知道那個東西在他們心中,一定是巨大又神圣的。
這個城市的街頭,給我第一印象是日本和香港街頭的結合體。
窄窄的街巷,密密麻麻縱橫交錯的電線和英文廣告牌,還有不絕如縷的人和車。
一條街上,會有三四個推著自行車吆喝賣水果的,三兩個拉小提琴或者裹攜樂器一邊表演一邊向你推銷的,幾個腰纏萬串菩提首飾沖你擺手的,幾個花樣展示工藝品的手工藝人...
這是標配。
最喜歡的是在博卡拉的幾天,每天早上出門,旅館門口總會有一位推銷糕點的商販,手舉一簸箕新鮮熱乎的烤面包,25盧比一個,鮮美可口。
尼泊爾人窮而不貧,生活幸福指數非常高,生活節奏很慢。
早上十一點開門營業的小店不在少數,晚上七點前閉門休業的更是數不勝數。
吃住都很廉價,一盤全牛肉餡的莫莫,四塊人民幣,不到一塊錢就能吃到街邊最美味的土豆咖喱。
街頭的小吃種類非常非常多,而且非常美味,五塊錢能吃的飽飽的。
住宿方面,在博卡拉最美的湖邊住一晚才15塊,四星級酒店據說才100多塊。
這里手工業非常發達,幾乎每個小店都有自己的工廠。
羊毛、牛皮、銀飾、寶石等都廉價的很。
這邊熱帶水果也很多,滿樹的柚子和香蕉。
香蕉是一串一串賣,人民幣三塊或者四塊,不用稱重。
這里最多的動物是烏鴉和鴿子,早上鴿子會比公雞先鳴,晚上烏鴉會提醒商販要關門回家。
這里的人兒熱情得很,雖然大部分是為了招攬生意。
來到這兒的第三天就趕上了這個國家最盛大的節日之一,因陀羅節,持續七天。
頭天晚上,數十萬群眾聚集在杜巴廣場觀賞活女神。
后面幾天都有隆重的節目表演,記得是第三天晚上,數十萬民眾將杜巴廣場附近的街巷堵的水泄不通,大家在街頭兩邊就地而坐,等著分發食物。
一個紙制盤子,一份米飯,幾塊雞肉,一大勺咖喱,幾顆豆子,還有一杯米酒,和當地人擠在一起,很開心。
那是我第一次吃手抓飯,還是免費的。
我覺得在這里體會最深的就是在燒尸廟觀看尸體火化。
親眼看到一位逝去的老太太一點點被焚化殆盡,就像自己經歷了一次生死別離。
在翠蘇里漂流,在博卡拉滑翔,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邊的人基本都會兩種語言,尼泊爾語和英語。
記得我在西藏的時候,聽到攤位的阿姨和老外講英文,我很驚訝,我心想什么時候我也能那樣。到了這邊,我很主動的和當地人交流,雖然水平也有限,但是不再羞于開口。
雖然到這邊沒有再背單詞聽聽力,但是英文水平我覺得有提升。
每天要晃很多條街道,和不同的商家打交道討價還價,也都沒有問題。
我覺得除了單詞,對我影響最大的不是課本,而是電影。不自覺的,言行舉止和發音都在模仿他們。
這邊人也確實像電影里那樣,詼諧幽默,無所不談,表情夸張有趣。
尼泊爾是個小而精的國家,文化底蘊很深,很值得玩味。
雖然我可以給尼泊爾打十分,可我并沒有在這長期駐留下去的愿望。
但我想,我會把這里的每個鏡頭,都變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