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定義了與服務器交互的不同方法,最基本的方法有4種,分別是GET,POST,PUT,DELETE。URL全稱是資源描述符,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一個URL地址,它用于描述一個網絡上的資源,而HTTP中的GET,POST,PUT,DELETE就對應著對這個資源的查,改,增,刪4個操作。到這里,大家應該有個大概的了解了,GET一般用于獲取/查詢資源信息,而POST一般用于更新資源信息。
1.根據HTTP規范,GET用于信息獲取,而且應該是安全的和冪等的。
(1).所謂安全的意味著該操作用于獲取信息而非修改信息。換句話說,GET 請求一般不應產生副作用。就是說,它僅僅是獲取資源信息,就像數據庫查詢一樣,不會修改,增加數據,不會影響資源的狀態。
* 注意:這里安全的含義僅僅是指是非修改信息。
(2).冪等的意味著對同一URL的多個請求應該返回同樣的結果。這里我再解釋一下冪等這個概念:
???
以上3點典型地描述了老一套的風格(沒有嚴格遵守HTTP規范),隨著架構的發展,現在出現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一套支持HTTP規范的新風格,這里不多說了,可以參考《RESTful Web Services》。
http://blog.csdn.net/mfe10714022/article/details/39692305
???
根據HTTP規范,POST表示可能修改變服務器上的資源的請求 。繼續引用上面的例子:還是新聞以網站為例,讀者對新聞發表自己的評論應該通過POST實現,因為在評論提交后站點的資源已經不同了,或者說資源被修改了。
上面大概說了一下HTTP規范中,GET和POST的一些原理性的問題。但在實際的做的時候,很多人卻沒有按照HTTP規范去做,導致這個問題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說:
1.很多人貪方便,更新資源時用了GET,因為用POST必須要到FORM(表單),這樣會麻煩一點。
2.對資源的增,刪,改,查操作,其實都可以通過GET/POST完成,不需要用到PUT和DELETE。
3.另外一個是,早期的但是Web MVC框架設計者們并沒有有意識地將URL當作抽象的資源來看待和設計 。還有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是傳統的Web MVC框架基本上都只支持GET和POST兩種HTTP方法,而不支持PUT和DELETE方法。
http://www.cnblogs.com/zhangpengshou/archive/2012/07/09/2583096.html
???
HTTP/1.1協議中共定義了八種方法(有時也叫“動作”)來表明Request-URI指定的資源的不同操作方式:
OPTIONS
返回服務器針對特定資源所支持的HTTP請求方法。也可以利用向Web服務器發送'*'的請求來測試服務器的功能性。
HEAD
向服務器索要與GET請求相一致的響應,只不過響應體將不會被返回。這一方法可以在不必傳輸整個響應內容的情況下,就可以獲取包含在響應消息頭中的元信息。
GET
向特定的資源發出請求。注意:GET方法不應當被用于產生“副作用”的操作中。
POST
向指定資源提交數據進行處理請求(例如提交表單或者上傳文件)。數據被包含在請求體中。POST請求可能會導致新的資源的建立和/或已有資源的修改。
PUT
向指定資源位置上傳其最新內容。
DELETE
請求服務器刪除Request-URI所標識的資源。
TRACE
回顯服務器收到的請求,主要用于測試或診斷。
CONNECT
HTTP/1.1協議中預留給能夠將連接改為管道方式的代理服務器。
追問
Http中的方法的屬性就是指這八個英文嗎,而不是像java中的方法public String get();這樣嗎?
追答
http協議請求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請求行、消息報頭、請求正文。
請求行以一個方法符號開頭,以空格分開,后面跟著請求的URI和協議的版本,格式如下:
Method Request-URI HTTP-Version CRLF
其中的Method,定義的就是這8個方法。
從理論上說,任何http訪問請求,只要滿足上面的格式,都可以正確訪問網絡資源。
像你說的“而不是像java中的方法public String get();這樣嗎?”,我不太清楚public String get()內部是怎么定義的,但你可以隨便用什么語言,編寫自己的get函數,只要訪問格式滿足上面的http協議要求的格式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