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7萬贊回答:你的層次取決于你的思考方式!

問題來源于一個零售店的困局。

圖片發自簡書App

假設你是一個「某品牌運動鞋」的線下門店代理商,門店開在上海的鬧市區有好幾年了,你雇傭了幾個伙計在經營著自己的小店面,你每周來店里一次了解經營情況,一直以來都比較穩定。

可是最近,你發現生意越來越差,銷售額一直在下滑,而且你還發現,某幾款鞋子的「進貨價」竟然比淘寶上的「零售價」還要高很多客人來店里試了一圈鞋子,結果都跑去網上下單了。

伙計們的士氣也開始變的低落,客人進來了,都不太愿意主動去搭理,你剛要發火,一名員工卻突然提出了辭職...

你非常苦惱,這個地段的房租開始變得越來越貴;庫存也因為滯銷越積越多;甚至本來熱鬧的地段,現在逛街的人都開始變少了...

店鋪已經開始虧損,而你投入了大量的裝修成本和庫存,現在關門損失極大,你焦頭爛額...

請在這里停頓30秒,想象自己就是這個代理商,請問在這個時候,你會怎么辦?

01、關于這個問題:你會做何樣的思考呢?

有些人說可能會說:

“都是萬惡的淘寶惹的禍,馬云毀掉了實體經濟!”

“線下房租越來越高,賣一月的鞋還不夠付房租,線下店誰做誰賠錢…”

“現在的年輕人太不負責任了!生意有點波動,稍微有點壓力,人就跑了…”

還是你會這樣思考?

“員工不積極,我就提高員工的銷售提成唄,有錢能使鬼推磨,冰箱都能賣給愛斯基摩人,就不相信賣不出去幾雙鞋子,明天開始我親自來盯店。”

“我們上個月不是有幾個企業定了一批鞋子嗎?這個月我們多打點電話,聯系更多的企業,做企業客戶!”

“我也可以開個淘寶店啊,把我的生意也搬到網上…”

或者你選擇另辟蹊徑?

“時代變化太快,新時代一定有我不知道的新方法和技巧,我要去學習一下…像什么新零售啊,O2O,體驗經濟、短路經濟、社群經濟… 聽說都是能解決目前這種困境的方法!”

“其他同行他們是怎么解決的?有沒有同行的資源,我去交流學習一下”

為什么面對同一個困境,每個人的反應和解決方法會如此不同?

有些人抱怨環境,有些人變得勤奮,有些人卻選擇開始補習功課,尋找新的解決辦法?到底哪種方式才是正確的?

這里,我們就需要用到一個新概念「NLP理解層次」來解釋這個現象:

#注釋:NLP(神經語言程序學)是由理查德·班德勒和約翰·格林德在1976年創辦的一門學問,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微軟領袖比爾蓋茨、大導演斯皮爾博格等許多世界名人都接受過?NLP培訓,世界500強企業中的 60%采用NLP培訓員工,理解層次是NLP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在這個世界上,每一件與我們有關系的事,我們都會賦予其一些意義。比如前面的例子,你可能會覺得造成這一切都是馬云的錯。

由于每個人賦予的意義都會有所不同,因此我們的理解也會不一樣,理解不一樣,解決辦法當然就會不同。

「NLP理解層次」說,對一件事情的理解,我們可以分成6個不同的層次,而這個層次是有高低之分的。

如果你用低維度的視角去看這個問題的時候,感覺它無法解決。但當你站在更高的一個維度去看它,也許就變成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甚至連問題本身也消失了。

就像馬車的時代,大家都在尋找更快的馬,但當汽車被發明出來后,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

為了便于你理解,我們以每個人所處的不同「理解層次」,把人分成6種不同的類型。理解層次越高的人,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越強,就越是我們社會需要的人才。

接下來,我們就從這個線下門店的案例出發,看看這6類人,分別會如何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02、由此引發出你是第幾流的人才問題

1、第5流人才:怨婦

理解層次的最低層是「環境」

什么是環境?就是除你自己之外的一切都算是環境:你身邊的人;你的領導、同事;你的公司;你的競爭對手;市場環境;天氣;大眾輿論......等等諸如此類。

處在這個理解層次的人,當問題發生的時候,他首先會把問題歸結成「因為環境的不好」而產生的問題。

2、第4流人才:行動派

我們往上走一層,來到第二個層次「行為」

想要解決問題,那你就得開始行動啊!你不能改變環境,你能改變的只有你自己!你為什么還沒有成功?就是因為你還不夠努力!你不改變,環境如何改變?你不行動,環境如何改善?

是不是聽著很雞湯?有點像成功學?

處在這個理解層次的人,在外人看來是一位非常樂觀,充滿正能量的人,他們從不對環境妥協,他們相信上天不負有心人,只要我持續努力,事情一定會有轉機!

他們是人們眼中的「行動派」、「實干家」,是新時代的斜杠青年…

處在這個理解層次的人,當問題發生的時候,他首先會把問題歸結成「因為我的努力還不夠」而產生的問題。

3、第3流人才:戰術家

農業時代的人,比你更努力,但生產力不足現在的萬分之一,這是為什么?

因為現在的人更勤奮嗎?

當然不是,是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他們不會使用機器,也不會使用互聯網來提高工作效率、協作效率。

機器和互聯網是什么?看似是工具,本質是擴展了你的能力。

5000年前,你想要告訴一個人一件事情,你得策馬奔騰三天三夜,而現在通過互聯網不需要1秒鐘,互聯網擴展了你的溝通能力。

什么是能力?就是你能用更簡單、更高效的方式解決同樣的問題,有選擇便是有能力。

理解層次處在「能力」層次的人,當問題發生的時候,首先會把問題歸結成是「因為我的能力不足」而產生的。

所以,他們也會在「能力」這個層次里去尋找更好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4、第2流人才:戰略家

如果說「能力層」是做解答題的能力,「BVR層」就是做選擇題的能力,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更重要,什么可以忽略不管?

什么是BVR?

B(Believe):信念,你相信什么是對的?

你相信這個世界應該是怎么樣的?從大了說可以是世界觀,從小了說就是一個個概念。

為什么我們的專欄第一季度全是圍繞概念來講的?就是在幫你構筑一個更完整的世界觀,這是你的硬件,是你所有能力能夠得以發揮的基石。

V(Value):價值觀,你認為A和B哪個更重要?

人生的不同是因為一次次選擇的不同,那我們依靠什么來做選擇的呢?就是我們的價值觀。

我們內心對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個概念都會有一定的價值衡量。東西不同,價值就會有高低,每個人衡量的標準也不一樣。最終我們會形成自己的價值排序,這就是你的價值觀。

因此,當出現A/B選擇的時候,選擇我們認為更有價值的一項。

比如,你遭遇搶劫,別人問你「要錢還是要命?」通常你會選擇要命,因為你的價值觀是:命>錢

但是當你現在有1個小時空閑時間,你打算用來看書?還是刷朋友圈?還是睡覺?每個人的選擇就不一樣了。因為每個人對這3者的價值衡量是不同的。

為什么有些人有選擇困難癥?

那是因為他內在的價值觀是混亂的,缺少某些概念,或者對某些概念的理解不清楚,沒有價值衡量的標準,因此他也就無法知道哪個更有價值,他就不知道該如何選擇了。

R(Rule):規條,做人做事的原則。

這就像是公司的規章制度,每個人也有自己的規則,這些規則是怎么來的?就是來自于信念和價值觀。

比如我的一條行為準則是「做時間的朋友」,這個規則是怎么來的?

就是來自于我的一個信念,因為我相信「復利效應」,我只做有積累的事,能彼此增益的事,然后耐心等待復利的出現。

比如很多人都有的一條行為準則「我答應你的一定會做到」,背后其實是源于兩條價值觀:「說道做到=誠信」而「誠信>一切」

規條存在的意義,就是幫助你更高效的做出選擇,不用每次都思考、討論、互相權衡比較…

因此,「能力」層是讓你把事情做對,而「BVR」層則是幫你選擇做對的事情。

處在「BVR層」的人,當問題發生的時候,首先會先思考「哪個是最重要的問題?」、「除了我看到的這些問題,還有什么更重要的問題是我沒有看到的?」

回到開頭的案例,第二流的人才可能會這樣思考:

門店的出現業績下滑,可能有以下多方面的因素對其造成影響:

1、成本:房租越來越貴;庫存積壓;已投入的裝修成本;進貨成本高于淘寶售價;

2、團隊:員工士氣低落,一個人提出辭職;

3、市場:門店人流越來越少,客戶們現在習慣在網上購物,網上購物更便宜;

4、營銷:目前營銷的方式比較單一,就是門店等客戶。

5、渠道:目前只有線下門店這單一渠道。

沒有看到的問題可能是什么?

5、第一流人才:身份

理解層次的第五層「身份」這是一個很高的層次,一般人很少能清楚的回答以下這個問題:

“你是誰?你想成為一個怎么樣的人?”

為什么身份層次那么高,因為不同的身份層次,就意味著擁有著不同的BVR,它決定了你當下的每次選擇,決定了你未來的人生方向。

比如,你是想成為一名運動鞋設計師?還是想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賺很多錢?或者是想開創一個新的運動品牌,成為新品牌的創始人?

你把自己定義成不同的身份,案例中那個問題的選擇就會完全不同。

比如你想成為一名運動鞋設計師,你可能就會選擇去打工,而把門店關掉;而如果你想成為一位新品牌的創始人,你可能就會選擇去找代工廠,直接生產自己品牌的鞋子,短路掉所有中間環節,全渠道銷售;

你之所以有時候會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除了對某些概念不清楚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你不知道自己想成為怎么樣的一個人。

如果你不知道你想成為誰,你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你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你就無法做出選擇,你無法做出選擇,你就什么也得不到。

通常身份定義清楚了,答案也就出來了。

說到這里,你可能會想到我們講過的「角色」話題,「角色」和「身份」有什么不同?

角色是被動的,是別人給你的;身份是主動的,是你自己想成為的。

你可能有很多角色,但是你只有一個自己想成為的身份。每個角色或者身份,都對應著一套幫助他「能夠更好的成為這個身份」的BVR體系。

由于「角色」是被動獲得的,所以你會覺得這套BVR是一種「束縛」;而「身份」是你主動想成為的,因此它的這套BVR會成為一種助力。

「身份」這個層次,其實是對應著「存在感知層」,你希望自己是一個怎么樣的存在?

之所以想讓你「去角色化」,就是想讓你突破角色的束縛,獲得一個更「主動」的人生,找到自己的「身份」層次。因為你身上的「角色」太多,會阻礙你看見自己真實的「身份」。

當你想清楚自己的「身份」定位后,就應該圍繞它配套相應的BVR,再構建你的能力圈,并做出相應的計劃與行動,你就會成為第一流的人才。

你能開創出一番自己的事業,設計出令人尖叫的產品,成為上市公司的領軍人物。

而在他們之上,還存在一類人,他們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都屈指可數,他們創造著奇跡,他們改變著世界,他們引領著時代,他們可以為了理想,放棄自己的生命。

讓我們再往上走一層,來觀摩一下最頂級的人才是怎么樣的。

6、頂級人才

理解層次的最高層次「精神」。

精神是什么意思?就是你與世界的關系。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人生使命」,你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什么?你能為別人,為社會,為整個人類帶來什么?這個世界會因為你而有什么不同?

在這個層次,所有的思考,都圍繞著2個字「利他」,我如何選擇能夠讓更多的人獲益?如何才能夠推動時代的進步?如果能達成這些,我愿意用我的所有來交換,包括我的生命。

當然,這里還是要重申一下,理解層次的逐級上升,不能脫離低層次而單獨存在高層次,不然就是空中樓閣,變得不切實際,這里的「精神」就會變成一種「情懷」了。

「精神」層次一定要有「身份」層次的支撐,換句話說,如果你在身份層次,想不清楚自己要成為誰,可以試著來到「精神」層次,想想你能為這個世界做些什么?可以不用那么大,哪怕只是在某一方面,能幫助到為數不多的人,那一方面是什么?

也許,這個就能成為你的人生使命,然后再去思考,什么樣的身份能夠更好的幫你完成這個使命?

你就能想清楚身份層次的問題了。

一旦踏入「精神」這個層次,我已經不知道能用什么語言來描述這類偉大的人物,唯有崇拜與敬仰,他們的名字就如同人類上空的繁星點點,照耀著人類的前行。

請允許我借用其中的一位時代領袖「喬布斯」在1997年發布的一則蘋果廣告語來送給他們:活著就為改變世界。

向那些瘋狂的家伙們致敬,他們特立獨行,他們桀驁不馴,他們惹是生非,他們格格不入,他們用與眾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他們不喜歡墨守成規,他們也不愿安于現狀。

你可以贊美他們,引用他們,反對他們,質疑他們,頌揚或是詆毀他們,但唯獨不能漠視他們。

因為他們改變了事物。他們發明,他們想象,他們治愈,他們探索,他們創造,他們啟迪,他們推動人類向前發展。也許,他們必需要瘋狂。

你能盯著白紙,就看到美妙的畫作么?你能靜靜坐著,就聽見美妙的歌曲么?你能凝視火星,就想到神奇的太空輪么?

我們為這些家伙制造良機。或許他們是別人眼里的瘋子,但他們卻是我們眼中的天才。因為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變世界。

希望未來的某一天,你也有機會成為改變世界的人,登上這片神圣的星空,引領著我們前進。

回到最初的那個案例,如果是一個已經處在「精神」層次的人,遇到這樣的情況會如何思考呢?

我也不知道,就把這個問題留給這個時代的偉人吧。

03、如何成為頂級人才

以上對人才的分類只是為了讓你更容易理解「理解層次」這個概念而做的極端化劃分,現實情況中每個人其實6個層次都會涉及,只是會主要集中在某些層次中思考,而忽略其他層次,甚至根本不知道某些層次的存在。

那我們應該如何從低層次,不斷晉升到一流人才,甚至是頂級人才呢?一級級往上打怪升級嗎?不是。

當你處在低層次的時候,你的思維會被限制住,無法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就像處在「環境」層的人,經常抱怨而不自知,完全看不到上方還有「行為層」可以幫助自己改變現狀;更看不到「能力層」里還有其他辦法可以解決眼下的問題。

最可悲的人生,莫過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還以為自己全都知道。

那應該怎么辦呢?

答:直接讓自己成為一流人才或者頂級人才。

對,你需要對你的人生做頂層設計,從精神層開始往下規劃:

頂層設計

從自己理想的「精神層次 / 身份層次」發展出來的人生規劃,可能會與你的現實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將更具挑戰性,但卻能讓你身心統一,因而能激發出你更強大的潛能。

頂層倒逼模式

愿你從今天開始,重新定義自己的人生!

這個過程可能會很困難,不會一蹴而就,也許需要你花費1天、1個月甚至1年的時間才能想清楚,然而你千萬別放棄,努力去探尋。

因為一旦想清楚,你的人生可能就會發生質的變化,我自己用了3年,希望你能比我更快!


文章源于: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