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雙城記》快結(jié)尾的部分,我就不斷想起蘇打綠《他舉起右手點名》這首歌。
當達內(nèi)(卡頓)被砍頭時碰到那個二十歲的小姑娘,她說:
“我并不怕死,埃弗瑞蒙德公民,不過我什么壞事也沒有做。要是我死了,對這個要為我們窮人做好事的共和國有好處,那我心甘情愿??晌覍嵲诓幻靼?,埃弗瑞蒙德公民,我死了對共和國會有什么好處呢。我不過是個窮苦可憐的小人物呀!”
“令人憤慨的不是受苦而是受這苦沒理由”
瞬間我腦海里浮現(xiàn)出這句無比貼切的歌詞,最后單曲循環(huán)這首歌到停不下來。
青峰在短短的一首歌里能如此深刻準確地表達出如此多的情感,讓我贊嘆佩服不已。無論是歌詞選擇以談話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還是曲的節(jié)奏和主題以及歌詞的高度契合,這首歌都太優(yōu)秀太優(yōu)秀。
二戰(zhàn)已經(jīng)結(jié)束了幾代人的時間,在這個相對和平多了的時代,這首歌在眾多表達青春夢想愛情和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歌曲里確實突兀。
“流行距離永恒是最遙遠”。雖然大街小巷不可能到處播放這首沉重的控訴,但這無法掩飾它的杰出。一些作品可以因為它的廣為人知而成為經(jīng)典,比如《靜夜思》,比如《卡農(nóng)》,但更多的驚艷之作注定曲高和寡,就像書店里的暢銷書很少是名著經(jīng)典。
“令人憤慨的不是受苦而是受這苦沒理由”
世上有多少平白無故的冤屈,當它們發(fā)生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當它們還不敢在這個號稱自由平等的社會招搖過市時,我們是不是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將它們遺忘,當做根本不存在呢?當然不能。不然它們在我們的容忍下不斷膨脹,終有一天會帶著勢不可擋的力量降臨到每個人身上。
當被壓迫久了的人們反抗起來,武裝沖突的狂熱風暴席卷了整個法國,到處都是那句口號––“統(tǒng)一不可分割的共和國。自由、平等、博愛,要不毋寧死!”
群眾被這種憤怒、仇恨和熱情沖昏了頭,他們造的孽也并不少于被他們推翻的貴族。自由平等博愛只是一句口號,一道護身符。德發(fā)日太太由于內(nèi)心的仇恨對達內(nèi)一家趕盡殺絕。暴力永遠是最簡單的。一切的準則都是個人的好惡而沒有公正法律標準注定造就諸多冤案。
《雙城記》剛開始是要一點耐心讀下去的,讀者并不知道它要講的是什么樣的一個故事,但是臨近結(jié)尾,整個故事的脈絡清晰起來,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構(gòu)思巧妙。全書沒有一個角色贅余,并且有諸多伏筆,將各個人物看似遙遠的關(guān)系連成圈,讓人豁然開朗。
“或許我有罪,為何我有罪,若我說它也……”,這句歌詞又讓我想到喬治?奧威爾的《1984》里,黨隨意篡改歷史、人的記憶還有精神。主人公的反叛被發(fā)現(xiàn)后,黨從肉體到心靈上改造主人公,肉體的折磨讓他背叛心靈,最后讓他發(fā)自內(nèi)心地愛老大哥。這首歌里的人最后也開始相信自己有罪,又或者錯的是上帝……“命運瞎了眼……”或許吧。
《他舉起右手點名》——蘇打綠 《冬 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