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為“人”,這應(yīng)是一個根本的命題。那么,人又是什么樣的人呢?不同時代、不同階層,對“人”的認識,特別是需求一定是不同的,故而不同的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就出現(xiàn)了不同的認識和說法。
思考起來,人應(yīng)該有人類意義上的基本概念和普遍社會意義上對人的認識,如真實,善良,健康,快樂;如思想自由,精神獨立,富有創(chuàng)造性等;還有如談到道德、良知等等。
但社會的存在絕不是大同的,也不是真正“普適”的,而是一種特定的形態(tài),受特定思想支配的一種存在,故對教育、對培養(yǎng)什么人就必然有各自特定意義上的要求。
問題是:
1、某種思想、理念可能具有廣泛的適應(yīng)性,或更接近人類本質(zhì)的要求,被理解、被接受的層面就會更多,更大。當然,這個時候,特定性社會需要和特征就可能會被削弱。
2、強化了某種特定性社會需要,可能就與人類、社會的普遍性要求相矛盾,相沖突,嚴重者則會在特定時期遭到否定。
3、一般說來,合理的想法是:對于一個特定社會而言,既要研究自身的社會、文化歷史——這是根;又要放眼世界——以此沖破思想和觀念狹隘,更合乎普適的或本質(zhì)的要求。
另外,涉及一個概念和問題,“界定”很重要。有了界定,含義和范圍才會清晰。否則,就會出現(xiàn)含糊,或各行其是,各以為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