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全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相傳由釋迦牟尼所說,他的弟子記錄為經。據記載,該經在公元200-250年由月氏與尚支謙譯成漢語后,在中國流傳近2000年。該經有多種漢譯本,較為有名的是后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波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本文不從宗教的角度闡述其在佛教中的地位,僅從文學作品的角度進行淺析,以說明新的一年,該經為何值得讓我常讀誦。
一:我能讀懂: 唐朝玄奘所譯《心經》全經共一卷260字,為《金剛經》降伏其心篇。該經言簡而意豐,詞寡而旨深,寥寥數字卻深入淺出地概括了《大品般若》的精要。一部兩千多歲的書,在弄清楚了關鍵專屬名詞后,由現代人讀起來仍然不難理解。同樣兩千多歲的《周易》,《黃帝內經》等卻晦澀難懂(不要說掌握其精髓了,簡單讀一遍都很困難)。
二:每有新意: 這部書的神奇之處在于,你每次用心讀一次,都會有新的感悟,這樣的語言真可堪稱為“經”。能成為“經”的書籍都是不同凡響的,一般的書是無法成“經”的。所謂“經”,相對于“緯”而言,是該領域的精要,是有一個形而上學的“道”貫穿其中的。(何為形而上學的“道”呢?上層的,非基礎的,超越視覺和觸感等基礎特征的概括性特征。就比如,“十字花科”有花3000多種,各種顏色/各種大小,然而它們的形狀都是“十字花”。“道”就類似于“十字花”這三個字所概括的含義,花的形態有千萬種但卻有共同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特征,都開十字形的花。)不然,不能堪稱為“經”。
三:對我生活的幫助: 《心經》的實旨是心,其實就是讓大家去修心/練心。我很浮躁,很膚淺還很虛榮,常常抱不切實際的幻想,讓自己很痛苦。(比如,總想自己能寫的東西能一夜成名。呵呵!)《心經》能讓我遠離雜念幻想,遠離世俗名利困擾,能正確認識自己,敢于面對并接受真實的自己。
四:對我寫作的指導作用: 《心經》靠這260個字(玄奘版),描繪了修持智慧法門最高境界的形態;人類產生痛苦煩惱的來源;怎樣正確使用心的教導,遠離痛苦達到寂靜彼岸的方法,等等。用最簡單的描述和最少的字表達了最豐富的內涵和最清幽的意境,是該書對我寫作的啟迪。
以上是我選擇讀此書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