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富爸爸》系列書籍的周邊產品——現金流游戲,出來很早了,但我一直沒玩過,還好有金融界的早餐王子和格格在圈里組織了這次桌游,讓我也過了一把癮。
這個游戲類似大富翁,但與其不同的是,它充分結合了《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的理念,玩家在游戲中需要在每一輪中更新自己的個人資產表,體驗開源節流的概念,考量投資的風險和收益。可以說玩了一遍游戲,你就大致瀏覽了一遍《窮爸爸,富爸爸》書中的內容,或者說,《窮爸爸,富爸爸》就是這個游戲的說明書。
玩家的目標,是從地圖的內圈,即初始積累財富的不自由階段,通過平衡收支,把握買賣機會,實現非工資收入大于支出的狀態,從而跳出內圈,在財富自由的外圈去達成個人理想。
玩完一局,復盤自己和其他玩家的歷程,我對于延遲消費、把握機會、追求現金流、避免別人的錯誤等等理財觀念有了深一層的理解。
延遲消費
游戲地圖上有一個陷進,叫“額外支出”,每次玩家擲骰子走到上面都要進行強制性消費。雖然這是運氣使然,但是在游戲初期,某些大額消費極大地削弱了玩家手中的資本,限制了玩家在日后的把握機會的能力。在開源沒做好時一定要懂得節流。
這讓我想到了兩位大咖的觀點:
林明璋——年輕沒錢時要克制大額消費,稍微放開一些小額消費。這樣在節省大筆開支的情況下,不時給自己一些小放縱,小奢侈,這樣不至于在追求財富自由的路上過得太壓抑。
薛兆豐——投資就是延遲消費。我們追求的不是當下的幸福最大化,而是現在忍一忍,多付出一點,以便日后獲得更高的回報,使我們在整個人生的時間尺度上使得總幸福程度達到最大化。
把握小機會,伏擊大機會
玩家手中一開始都沒有什么現金,需要靠初始抽中的職業帶來的工資收入積累小筆資金去買進機會。不同職業現金流的差別在初期確實有一定的影響,高收入職業能比別人在更短的時間內把握住一些機會,比如交得起首付,有實力投資房地產。而低收入職業則需要用小筆資金再股市中投資,等待市場時機才有可能完成原始資金積累。
一旦初期的關鍵機會把握住,后面的資金滾動真是成倍增長。這就需要玩家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屬于自己的機會。我是通過不斷地換置更優秀的資產最終實現非工資現金流超過支出的,而有一位后來居上的小伙伴是通過一次股票大量抄底一步登天的。
每個人的機會各有不同,只有把握住了小機會,才有抓住大機會的可能。
追求現金流而非現金
通過不斷買賣積累越來越多的現金是無法達成游戲目標的。現金再多,你沒有固定的現金流,即穩定的非工資收益,你也逃脫不了用時間和工作去換取金錢的牢籠。
有些伙伴在幾次買賣股票和房產后才意識到,手里現金是有了,但是沒有可以帶來持續收入的資產,從而延遲了逃脫內圈的時間。從這一點可以意識到,現金再多,也是一堆數字,它不是可持續的資產,只有把他們變為企業股份,房地產等等能帶來持續現金流的資產才能使你真正脫離主動賺錢的狀態。
圈外是另一個世界
我在這輪游戲中是第一個跳出內圈,去財富自由的世界追逐終極理想的玩家。在這個世界里,我的資產平衡表重新開始,資產翻了N多倍,也不再有職業。之后的每一輪的游戲,看著還在內圈徘徊的伙伴們每次遇到機會的遲疑,面對收支的算計,真的覺得富人的世界像是逃離了宇宙第二速度的外太空,因為在富人的世界里考慮的事情完全不一樣。
成功不可復制,錯誤需要避免
最后想說的是,每個人的成功軌跡都不同,而且運氣占很大部分。同樣是投資股票,有的伙伴這一輪抄底,下一輪就碰上高點幾十倍賣出,而有的伙伴遲遲沒有出手的機會。所以同樣的資產拿在不同人的手里帶來的效果也因人而異。
而大家游戲過程中錯誤的決定卻是指導你前進的良方,比如不要買沒有現金流收益且需要等待市場運氣才能賣出的資產,比如手里有充足現金卻不去挖掘更大的機會,比如在追逐現金最大的過程中忘記了游戲的目的是增加現金流,等待。
這也讓我想起目前我非常信奉的道理,即別人的成功幾乎無法復制,因為導致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而運氣可能占很大部分。成功人士回頭看自己的經歷,并給人傳授其成功學,其中的因素不一定就是導致成功關鍵。
反而,如果我們都盡量避免別人的錯誤,目標和路徑就會清晰很多,保持這種從自己,更是他人的錯誤中吸取教訓的成長過程,那你離成功就不遠了。這也是查理芒格推崇的方法。
小結
雖然說這只是一場游戲,且游戲中達到目標的門檻比現實中低了很多,但它根據《富爸爸》理念所設計的一系列環節,確實反映了個人在實際生活中理財的基本方法。無論看沒看過書,這個游戲都值得反復玩,而且玩的過程中要和其他玩家一起總結,討論,這樣娛樂的學習的效益都能達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