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丁 林斯特龍[美]
譯者:趙萌萌
出版發行:中信出版社
書籍簡介:作者馬丁是全球首席品牌營銷大師,但生活中也是對眾多品牌無所適從的受害者,這本書就是他對品牌們只做不說的營銷秘密的挖掘,他希望以此讓一些人們改變消費觀念,正確對待那些繽紛的品牌。
思維解析
全書由前言(推薦序),作者序和正文三個部分組成。
其中,正文一共有十章,又可將這十章分為三個部分來理解:
[營銷手段]01、02、04、06、07、08、10 七章
[人性的弱點]03、05 兩章
[可怕的品牌商家]09 一章
前言
讀者話:同樣討厭被品牌轟炸的摩根,對品牌依然無能為力,他推薦此書,除了此書有讓他感興趣的品牌詭計的揭露之外,還有他和作者在品牌上有志同道合見解。
摩根 斯普爾洛克
摘錄:
我問消費者權益保護者拉夫·沃爾,我該怎么去回避所有營銷和廣告轟炸。“睡覺吧”,他告訴我。那真是一個令人沮喪的時刻。
序言
讀者話:有一天馬丁突然對品牌感到厭倦,他決定以一個普通消費者的身份對品牌進行為期一年的“戒毒”—不夠買新的品牌商品,結果呢?顯然是失敗的。
摘錄:
我們怎么能夠不依賴購物而自我感覺良好?
這些公司和他們狡猾的營銷者及廣告商利用我們內心深處的恐懼、夢想和欲望制造出來的各種心理詭計和策略,從而說服我們夠買他們的品牌和產品。
無論如何,我已經決定試圖去證明,我們是有可能抵抗消費文化的誘惑的。
然而6個月之后,終究還是功虧一簣。我的品牌“絕食期”僅僅持續了6個月,而且一個原本就明白真相的人卻被自己的職業打敗了。
是的,我的工作是幫助公司建立和提升品牌,但是最終,我連自己都醫不好。
我的目標是,通過了解當今最新的“隱形說客”(指的是那些試圖引導我們夠買的手段)如何蓄意用品牌給我們洗腦,讓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學會反擊。
一、品牌的營銷手段:
01、從母胎到成人之前潛移默化的品牌影響
小時候很愛喝某品牌的牛奶,許多年來這個品牌一直沒有改變包裝和口味,當我離開家離開父母一個人在外,每當孤獨,都去超市買一罐牛奶,感覺這個牛奶就有小時候,有家的味道。
摘錄:
事實證明,和音樂一樣,對某種味道和氣味的偏好也會在胚胎期形成。
不僅很小的孩子會對品牌有意識,而且我們還會把童年時熱愛的品牌帶進我們成年后的生活里。我們初次使用一個品牌或產品的年齡越小,在今后的多年里都會繼續使用的可能性就越大。
02、夸大某種事實使消費者產生恐懼
摘錄:
“保持正確的衛生習慣能夠幫助你避免疾病傳播。”當然,他們想暗示的是他們的產品就是保持良好的衛生關鍵,他們沒有直接說出來,是因為這是個謊言;事實上,無論是CDC還是其他任何機構,都沒有證明洗手液能有效抗擊通過空氣傳播的疾病。
大多數人去健身房,是為了想要健康還是害怕身材走形?我們洗澡、洗頭刷牙的時候,是出于達到衛生標準還是我們害怕成為那個渾身臭氣的自己?
04、利用“性”來吸引消費者
摘錄:
男性的終極幻想并不僅僅是被一個性感的女人迷住,而是好幾個性感的女人!這個具有開創性的啟示很快就成為斧牌廣告的噱頭。
那么,性吸引力聞起來是什么味道?看來應該是銅臭味吧。
很多男人不愿意在別人眼皮底下挑選美容產品。但是如果他們能夠避開公眾目光而自由地瀏覽商品,他們就會對高端商品更感興趣并愿意選購更多。
如今的營銷者和廣告商掌握了各種利用我們最基本的和原始人類欲望的方式—并且從中大賺一筆。
06、懷舊和情懷,你一定不會拒絕
摘錄:
“你體驗過的不是幸福,你記得的才是。”奧斯卡·萊文特這樣說過。
或者說,你是否意識到,我們獲得最愉快的時光,有99%來自于初次體驗?
我們對懷舊持有偏好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們在回憶過往時,大腦的信號讓我們獲得體驗要比當時感受到的更加美好也更加愉悅,這種現象被稱作“玫瑰色回憶”或“玫瑰色回顧”。
懷舊營銷長期存在—而且非常成功,廣告商運用這種策略,通過重現過去10年的影像、聲音和感覺,賣給我們一個品牌或產品。
07、名人效應和貴族效應
摘錄:
皇室有些東西能夠激發大多數人的想象和仰慕。
所以,如果我們嘗試比爾·克林頓喜歡的雞肉意面食譜,就真的會讓我們覺得和前總統更加親近,就好比我們穿著邁克爾·喬丹的運動鞋時,會感覺每一步都彈跳力十足,于是我們會想象我們的籃球技術像他那樣棒。
還有不計其數的名人,他們不僅創造和銷售品牌,他們自身就是品牌。
08、利用人的祈福和希望
摘錄:
這些公司紛紛斷言,每天喝一點枸杞汁可幫助治療各種的小病小災,甚至還有一個叫李清遠(音譯,每天喝枸杞,最后活了252歲)。但正如枸杞產品背面怯懦地承認:“這些表述并沒有得到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的評估。這個產品不能用于診斷、治療或預防任何疾病。”
藥妝產業98%都靠營銷。
研究者解釋說:“至少從表面來看,身份動機使得人們在經濟上會作出非理性的選擇。如果人們只考慮自己的身份,他們實際就會花更多的錢—以顯示他們不僅注重環保,而且付得起錢來注重環保。”
10、口碑效應
讀者話:一個實驗,假裝很富裕的摩根森一家的簡單真人秀,他們要用自己的方式說服他們的鄰居購買一些產品。很顯然,鄰居都受到了同儕壓力,購買的東西都受到了摩根森一家的影響,不論是女人、男人還是青少年。
摘錄:
簡單來說,如果能在你的品牌背后創造出口碑影響力,那么這種影響力比品牌本身的力量還要大無數倍。
最終,我們不僅僅是被公司洗腦—事實上,我們也在互相洗腦。
我們自身的弱點:
03、對物質的依賴
摘錄:
如今,我們總是在擺弄我們的手機和掌上電腦,無論是在和家人吃飯時,在孩子的足球賽上,還是在精美的巴黎小酒館的洗手間里。
一旦什么東西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們的地位就不可動搖了。
品牌和購物成癮并不像酒精成癮或藥物依賴那樣威脅生命,但它們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如果發展到極致,也是會令人崩潰的。
無論我們多么相信自己有自控力,當渴望來臨時,我們在這些觸發物面前,都是毫無抵抗力的。
05、別人有的我也要有
讀者話:其實第五章和第十章講的是一個道理,都是我們受陌生人影響而購買產品,現在的網紅現象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大家都愿意買不是明星的網紅安利的產品,大多是因為我們覺得大家都在用,而且他(她)那么富裕也在用,一定不會錯。
令人難過的是,毒品和不好事物,也會通過這種方式影響到很多人,其根源還是我們不理性的本心。
摘錄:
要知道陌生人的偏愛和購買對我們的決定有多大影響,就看看排行榜現象吧。
大多數人都或多或少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但是幾乎沒人知道,公司在多大程度上利用鏈接到Facebook的說服力量來巧妙地宣傳和營銷他們的產品。就拿Facebook的一個功能“喜歡”(like)按鈕舉例吧。它會告訴你有多少朋友也喜歡這個餐廳,這本書,這個電視劇,等等,艾麗卡也喜歡《勝利之光》(電視劇)么?你認為艾麗卡很酷,所以你現在得到了那個被營銷著稱為“社會認同”的東西。
可怕的品牌商家
09、你的一舉一動,他們都知道
讀者話:我常常收到來自商家短信或郵件,他們告訴我,又上新了,我上次“喜歡”的那個商品降價了,我該購物了。我的愛好、生活習慣甚至性格,他們都了如指掌。
摘錄:
歡迎來到價值1000億美元的數據挖掘世界。
就是這樣,就連我們最親密的朋友—也就是我們的手機—都會把我們的隱私抖出去。
同樣,銀行卡和信用卡公司抖不會說出他們使用了什么精確的內部手段,但是房契是他們主要的數據來源之一。
相信我吧,未來超市會變得更聰明也更具侵略性。
“這是一大批位于商店周屆的天線會捕捉信號,接著每個消費者的信號都會得到分析,并被聚合起來,形成在該商店購物的綜合視圖。
真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后隱私社會。
(本文利用印象筆記記錄,利用簡書完成文字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