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多年前,當我還是一個小屁孩的時候,跟隨父母去長輩家里拜年,父母總是教我們對長輩說“恭喜發財”,“新年快樂”之類的話。
現在的小孩跟隨父母去長輩家里拜年,父母教的話還沒來得及說,開口就問:“你家WIFI密碼多少呀?”
著實讓人錯愕不已。
甚至拜年都不需要邁開腿來親自上門,只需要動動手指發個語音,然后用轉賬的方式取代新年禮品。
太多的有關于兒時記憶的年味,已經再也無法回味了。于是,時常有人抱怨年味越來越淡,甚至在外漂泊一年也不想回家過年。
真的是年味淡了嗎?
或許只是人們的需求不同了。
兒時的年味之所以濃,是因為因為新年有各種好吃的零食,好看的新衣裳,美味的佳肴,以及來自長輩的壓歲錢……這些東西對于孩子來說已經足夠幸福了。
而現在的年味之所以淡,是因為好吃的零食,好看的衣裳,大魚大肉,以及一兩百塊的壓歲錢已經無法刺激成年人的你的興奮神經,無法令你感到快樂和滿足。
面對步步緊逼的新年,已經成年已久的你對于即將到來的新年充滿著憂慮,沒有了兒時的期待,對于新年的恐懼遠遠大于喜悅。
新年的到來,意味著一大家子人要坐在一起吃飯,人們不像過去一般吃著團圓飯嘮家常。而是問東問西盤問你的隱私,打著關心你的名義,刺痛著敏感而脆弱的神經。
七大姑八大姨總是會“關切”地問:“你在干什么工作呀?收入高不高呀?談沒談對象呀?”
“你看老李家的兒子,年薪都好幾十萬了,老李真是生了個寶貝兒子,終于不用為兒女成家立業的事情操心了,可以享清福了?!?/p>
“你也老大不小了,也該為婚姻大事做打算了,老王家閨女和你一樣的年紀,她兩個孩子都會打醬油了,你難道就真的一點也不急?”
……
面對一伙親戚長輩的“關心”,薪資微薄,尚且單身的你不知該如何是好,只能陪著笑臉敷衍幾句,然后埋頭吃飯以掩飾臉上的尷尬。
好好的團圓年,變成了相互攀比。沒人關心你過得好不好,只關心你掙得多不多。
面對著漸漸變味的年,越來越多的人抱怨年味大不如從前,于是有人選擇不回家過年。
前幾天試著打電話聯系兒時的玩伴,詢問他具體什么時候回去。然而,得到的回復是今年沒掙到錢,也沒娶上媳婦就不回去了,就這樣回去的話反而鬧心。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人們常說的“有錢沒錢回家過年”,變成了“沒錢則沒臉回家過年”?
我才終于意識到,一切真的變了。過去的年味與現在的年味不同,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過年回家不再是單純的回家與家人團圓,而是衣錦還鄉向故人炫耀!
真的是年味淡了嗎?
不,只是人的需求變了。
兒時的你,可以為了零食、新衣服、壓歲錢……覺得過年很好,很開心。
長大后的你,零食、新衣服、壓歲錢……已無法滿足你的需求,你并不覺得有什么值得開心的。
年味沒變,真正變的是人心。
但無論怎樣變,不變的是年所帶給我的快樂,兒時的我是真的因為過年而開心過,這就足夠了。
我仍舊記得,大年三十包在餃子里唯一一個硬幣被我吃到嘴里的那一瞬間的心情,簡直比彩票中了頭獎還要高興;
我仍舊記得,一張張嶄新的人民幣,小心翼翼的放在枕頭里舍不得花,然后在元宵節過后被媽媽以“我幫你存著”的名義騙走;
我仍舊會記得,除夕夜一家人以看《春節聯歡晚會》的方式守歲,結果沒等到趙本山的出現,也沒聽到馮鞏說一聲“親愛的觀眾朋友們,我想死你們了?!北愠脸恋乃?。
太多有關于過年的回憶,平淡而溫馨。
你遠在故鄉,一年未見的父母,或許一直有一句“我想死你了”藏在心中,將要脫口而出。
在外的游子們啊,就回家吧!
父母在,人生尚有歸處。你永遠是父母眼中的孩子,有父母在的年味,便是兒時的年味。
無論年味是否變淡,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并非衣錦才能還鄉。陪親人嘮嘮家常,和朋友敘敘舊情。享受這份簡單的美好。
我仍舊堅信不疑。從兒時到現在,無論年味怎樣變化,團團圓圓才是永痕不變的年味。
#羽西X簡書 紅蘊新生#
http://www.lxweimin.com/p/ee05f7eff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