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武志紅和徐凱文的論戰,又勾起了我對《巨嬰國》這本書的思考,陸續寫了一些感想,今天整理好發出來吧。
《巨嬰國》中所提出的巨嬰這個概念很容易被讀者誤認為是心理學的理論。然而,這只不過是作者建立在長期觀察之上的一種思考。作者在多個例子之間找到了相似之處,從中總結出共性,并賦予其一個共同的名字——巨嬰。
書中的例子是產生這個觀點的來源,所以這些例子必然是屢試不爽,給你一種這個觀點很有說服力的假象。然而,當你自己用巨嬰試圖去解釋各種生活現象的時候卻可能陷入到概念的濫用中,顯得非常牽強,就像羅輯思維的那期節目你是巨嬰嗎? 198中所犯的錯誤一樣。
這個例子顯然屬于巨嬰概念的誤用了
這都是因為巨嬰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清所導致的濫用。拿著看上去很心理學的巨嬰理論去解讀人際關系,在本質上和那些張口一個“女權婊”,閉口一個“直男癌”的網絡吐槽秀沒有什么區別,除了會又在網上生成一個拉仇恨的偏見標簽,不會對人際關系的改善有絲毫影響。
此外,這種僅僅基于觀察的理論很容易陷入到循環論證的怪圈中。比如,一個人之所以是巨嬰,是因為他具有某種特定的行為(例如媽寶男);一個人之所以具有某種行為(例如媽寶男),是因為這個人是巨嬰。
事實上,從觀察到理論的中間還隔著一個銀河系的距離。什么是理論?理論是一套原則的整合,理論不僅可以對所觀察到的事件進行解釋,更重要的是,它還隱含可驗證的預測,這些預測被稱為假設(hypotheses )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這樣詮釋理論假設的不同功能:
首先,我們可以以證偽的方式來驗證某理論。某個理論可以按照它自己闡述的規律做出相應的預測。
其次,預測可以為研究指出方向。如果任何一個學科領域中的研究者在研究時都更有方向性的話,那么該領域也將會更迅速地成熟起來。理論預測可以探測新的研究領域,這樣,研究者可以將目光投向他們從未想像過的領域。
第三,對于一個出色的理論來說,其預測性也使得它頗有應用價值。舉例來說,
一個心理學理論之所以最終會成為“理論”,它大概需要經歷如下步驟:
觀察
對于觀察和思考的總結
提出假設
根據假設,設計研究,對假設進行檢驗
通過多種獨立的研究驗證假設
綜合各方實驗結果最終形成理論。
巨嬰理論剛剛到達第二步而已,這樣的觀點當作一種視角作為參考還行,要真把它當成解釋中國國民心理的理論,至少在學術上是完全不成立的。
即使一個理論經過了這六步的檢驗,也不一定是一個好理論。一個好理論至少應該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能對大范圍內的觀察結果進行有效的總結;
對我們如何證明或修改理論,進行新的探索,以及指出可能的應用方向,并對這些方面做出清晰的預測。
可見,在科學上,好的理論從不懼怕自己犯錯,從不標榜自己能夠解釋一切。
當我們將某個理論扔進廢紙簍時,并非因為經證明它是錯誤的。更確切地說,它們就像是舊汽車一樣,需要被更新,用更好的型號來替代。
就像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奠基者勒溫(Kurt Lewin)所斷言的那樣:“沒有什么能比一個出色的理論更實用。” 顯然,巨嬰理論不在此列,在這一點上,羅胖自己也承認。
羅胖的“聰明”可見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