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課上安排了咖啡專題,真是很驚喜。似乎在一個意想中的禮物之外,又得到了另一個意外的禮物。
而十點咖啡的Pauling 也真的給我們帶來了一份好完整的咖啡分享——為什么開咖啡館以及契機,三個咖啡館里的小故事,關于咖啡豆和咖啡的基礎知識。溫柔流暢的南方口音,令整個晚上都彌漫著咖啡的香味,讓人不由自主的想喝上一杯。
我是喜歡咖啡的。有一次在朋友圈里寫:很久很久以前夢想過,開一家小小的咖啡館,招待來來往往的朋友。
結果那一條有特別多的回復。有人說是她退休后的理想。更多人說一直以來想開一間咖啡館,然后在咖啡館和各種朋友聊天。身邊也有朋友租場地、買設備,找合作伙伴,真的開起來的。但一年半載后,還是關了門。不過后來他把咖啡館移到了自家客廳。 每到周末,一群熱愛藝術的朋友會聚集在他們家客廳,舉辦一個個文藝沙龍。
而以前的作家們喜歡把咖啡館當成自己的客廳,會友閑聊,寫作、喝咖啡。比如巴黎那家著名“花神咖啡館”。薩特和波伏娃在長達四年的時間里,幾乎每天會去那里,薩特在那里寫出了《存在與虛無》、波伏娃寫出了著名的《第二性》。那時的咖啡館簡直成了文學和藝術的圣地。
徐志摩就說:“如果巴黎少了咖啡館,恐怕會變得一無可愛。”
著名的“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這句話是作家Peter Altenberg在維也納說出來的。維也納也是拿鐵的發源地,第一次把牛奶加入意大利濃縮咖啡中。維也納的空氣里,永遠都飄蕩著音樂,還有拿鐵咖啡的味道。
而在痞子蔡的文章中,第一口愛爾蘭咖啡的味道,便成了思念的味道。
作家、藝術家們賦予咖啡太多的浪漫情懷。
雖然開咖啡館不容易,但每個城市的各個角落,都有一間間帶著夢想的咖啡館。有書有音樂有咖啡有親手做的一個個小點心。有一群固定的客人,也有不期而至的老朋友。
開一間屬于自己的咖啡館,每天可以聞到咖啡香,也可以看到形形色色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人生劇輪番上演。
多么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