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事先,動而輒隨(下)

道家謀略,其用在取;儒家思想,其用在安;法家原則,其用在御;陰陽家論,其用在識;墨家人才觀,功為尚賢納士。寥寥幾千字,即將各家思想精髓清晰功用、畫龍點睛,端是哪一“難能”二字了得!

有別于企業管理,絕大多數的個體投資者或投機客,還沒有將投資投機的行為企業化,投資投機的出發點也大多不是為了守業保值或者進出口行業意義上的套保對沖,基本是為了套利和創富。對應于此,儒家之安、墨家之人才觀,在此階段可為所用之處寥寥。然,道家取之謀略,陰陽家識判之術,以及有確保知行合一功效的法家之御,自然就成了我們應該更多去了解、感悟和應用的。這種態度,就是我一直倡導的,無論實踐還是閱讀,都建立在開放心靈基礎上的揚棄態度,或者人們將之定義為“實用主義”的。

上篇中,我們著重對兵書中所闡述的“柔剛弱強”進行了辯證的肯定和否定,表面上看,這種反傳統的觀念也許會讓人有嘩眾取寵之感,但其真正內涵的態度就是揚棄,也就是兵書中所論及的“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只有秉承這種辯證的態度,對這哲理深蘊之作才能真正的看懂、用對。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進程中,君主制所推行的簡單拿來主義和接受主義,已經在大眾思維上打下了深深的慣性烙印,但產生基礎卻是統治者統治的便利,進而剝奪了人們思考和辨別的權利。遂,上篇強調,無論剛制柔還是柔克剛,必須首先建立在對抗的前提下,制才有意義,制,必須是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客觀的將人與市場進行對比之后,我們的理性讓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市場與人,因沒有對抗的可能,便沒失去了成為對抗關系的基礎,繼而推導出,投資者和投機客首先應該從思維本原上改變的,就是這種對抗關系的觀點。今日下篇,在端正了關系、思維和態度之后,讓我們來進入交易真諦的主題,對兵書中的“端末未見,人莫能知;天地神明,與物推移;變動無常,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深化理解和感悟,進一步明確不應對抗、而應跟隨的核心交易理念。

當事物的本末還沒有徹底顯現出來之前,常人是很難認識它的本質的,也不可能每次都準確的預測出事物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發展形式。天地玄妙無極,運行變化無常,軍事斗爭中的敵我態勢就是一個表象的例證。具體來說,就是兵書中闡述的軍事上要隨時根據敵情變化而變化,不固守己念,不貿然行動,而應隨敵人的行動變化而隨時更改或者采取適當的對策。人們大多貪強好勝,但卻很少有人能明白剛柔強弱的轉化規律和其內涵的幽深精微,但是,人們只有掌握了這個微妙的道理,方可保身無虞,歷史上所有有大成就者,無不是因為掌握了這個道理,所以才能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抓住最好的時機,并巧妙運用來以變應變。

知道不等于懂得,懂得不等于能夠做到

知,需借之以陰陽,要對不同交易品種的運行歷史進行歸納、統計、總結,以掌握不同品種的各自市場運行規律,即性格特征,然后得出不同條件下的不同概率結果;懂,需求之以道,要對自己多年來完結的全部實際交易進行分類、統計、總結,用事實來糾正原有思想上的偏頗,用事實去去除原有心理上對某些已知正確理念的懷疑,由知道進化為懂得,只有懂得,才能夠從內心深處堅信其正確性,這才是覺悟;最后,做到,必須借助之以法家之御。以上,就是我能力范圍內所理解的交易真諦。人,總是只有在自己有了足夠多的經歷之后才會知道,即,知陰陽、解盛衰、悟榮枯;然后,也還是要通過足夠多、足夠疼的經歷后才能由知道上升為懂得,即因覺悟而堅信、深信,升華思想、不為術縛;最后,還是要在更多執行經歷的不斷思考中,才能感悟到人性中理性和感性的并存,以及理性不可能對感性永遠、絕對的控制,之后才能夠心悅誠服地接受法家之御來約束投資投機中的行為,逐漸做到知行合一,漸漸步入長期平穩盈利的殿堂。天資越是聰慧者,越是跳躍不得,越是走不得捷徑。

不為事先,動而輒隨。寥寥八個字,愚鈍如我,卻實在是花了太長時間才真正的“懂得”,請大家注意,我說的是“懂得”,而不是“知道”。曾經有這樣一句名言,記不得準確的表述,大意是說:愚鈍的人,總是要從自己的失敗中得到經驗教訓,而智慧者,往往能從別人的得失中感悟,并縮短自己彎路的過程。我也曾是這種言論的擁躉,并自詡了好多年。從懂事開始,我便始被認為是聰慧一族,因為無論是什么東西,我總是大多能比別人上手的速度快、領悟的程度深,學習、運動、工作、對新生和突發事物的理解,無不如此。于是,在親屬、朋友的一片贊譽聲中,眾口鑠金下的常人思維慣性導致了自以為是的自我認同,習慣于將自己區別于常人,現在想來,著實可笑。在投資投機的道路上,一晃16個年頭走過,人終于了解,“知道”只是一個智力和悟性的范疇,“知道”距離“懂得”實在千萬里之遙,但有時也僅僅頁紙之薄,晉升到真正覺悟、“懂得”的層級,以我而言,竟全部需要自己的成敗得失,借不得任何外力。

“順勢而為,輕倉小量”,是眾所周知的交易格言,我自然也從入行之初就“知道”了。但是,真正覺悟其中深意,做到“懂得”、深信、并堅持執行,卻不過是近年來的事情。原因何在?只因我太聰明,一直愚蠢的以為自己太聰明。之前很長時間,總是因為自己有過很多次對不同品種頂底接近完美的預測和交易經歷,就片面的認定自己聰明過常人,甚至聰明過市場。于是,在大多數順勢而為的交易之余,總還是偶有逆勢之舉。原因決不是虛榮的為了嘩眾取寵或者要顯得特立獨行,而是就是愚蠢的覺得自己聰明,可以做到。這就是“知道”和“懂得”的差別。結果是,一次逆勢的錯誤中,只要一次,因為感性戰勝理性導致的沒有紀律保護,市場就將你打回原型。只是“知道”,卻不覺悟,自不“懂得”,這次躲過了,總有一次躲不過,用我一個朋友的口頭禪講就是“早進城晚進城”,最終結局不會改變,發生的時間早晚而已。經歷不多的投資人會對此不解,逆勢錯了也不要緊啊?堅持止損紀律不就行了?而所有有多年經歷的老投資人卻都會了解,在這只是知道而不懂得的層級,一切的法家之御都沒有絕對效用。你設定的東西,你同樣可以更改,規則人定之,人亦可改之;即使有人監督執行,只要不建立在法人行為下的法律強制監督下,你的權威仍然會將這種監督踐踏得一無是處,因為沒有人有能力向你的權威挑戰,也沒有人愿意承擔不按照你的意愿更改,而可能帶來的一旦錯誤的責任。

貪婪恐懼是人性,期望僥幸是人性,不愿意輕易承認錯誤更是聰明者、自負者的共性特征,歷史的進程告訴了我們很多:

1,股神巴菲特近日宣布,在本次金融風暴中,證券投資部分的損失約為136億美元,并明確表示過去一年自己在股票方面的損失超過了整體投資的30%,從現在的市況看,應該又超過了這個比率。無論用什么樣的方法來評估價格與價值的乖離,但事實是他不但從來不看重趨勢,也不在意趨勢,表現行為即是逆勢買入,所以我之前有“如果金融危機轉化為類似1929年的大衰退,巴菲特也可能晚節不保”之說。

2,海龜法則的創始人理查德丹尼斯,其管理基金十幾年的平均收益,在華爾街的歷史上無人可比,所有基金經理都以其為師、為楷模,無人可望其項背,但1985年一次大的逆勢無紀律行為,一次其自行制定后又被其強行修改的止損比率和逆勢加倉,導致了基金下破50%虧損限制被予以摘牌,他也因此結束了他的投資投機生涯,退而從政。

3,十九世紀初最聲名顯赫的投資客杰西里費弗,四起四落,他的空頭交易一度將影響到美國衰退的時間,其交易影響力可見一斑。他的?股票做手回憶錄?更始終為我鐘愛。但最后,正是他自己再一次的逆勢交易,并違反了他在他的書里一再強調的交易規則和紀律,導致他在最后一次破產后吞槍自盡。許多人認為他是因為負債規模而自殺,但我想他的自殺一定與人的理性最終還是無法徹底戰勝感性而失望有關。

4,巴菲特的老師本杰明格雷厄姆,1929年股市泡沫破滅后在1931年逆勢抄底,結果破產。

5,巴菲特另一個老師費雪,雖然預見1929年股市泡沫破滅,但是還是在下跌中逆勢買入自認為是便宜的股票,結果幾天之中損失了幾百萬美元,一蹶不振。

6,大鱷索羅斯,1987年前認為日本股市泡沫巨大,逆勢放空日本股票,結果慘敗,日本股市牛到了1989年。當時,索羅斯在華爾街評論上鼓吹美國股市會堅挺,日本股市將會崩盤,而結果正好相反,美國股市崩盤了,日本股市卻堅挺,索羅斯旗下的量子基金當年損失了32%。

7,上海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的總經理,當初從臺灣股市1000多點進入一直做到10000點,然后把股票全部拋掉,完成巨額盈利,并堅持握有現金。后來臺股上沖到12000點之上后開始下跌,當跌到7000點時,她認為進入合理價值投資區間便滿倉逆勢買入,結果后來股指又跌掉了5000點,她不得不全部認賠清倉,三年的財富又都化為烏有。

8,香港業內名人曹仁超,1972年香港股災前1200點看空,結果差點被公司解雇。1973年港股達到1773點后大幅下跌,老曹因躲過大熊自然信心百倍,遂在1974年7月港股跌至290點后認為可以撈底,拿全部積蓄50萬港幣結合融資逆勢抄底,全倉買入和記洋行。當時該藍籌股已從1973年股市泡沫的高點43塊跌到5.8元,看似很低了。但后來5個月,港股再度跌至150點附近,和記洋行更是跌至1.1元,老曹無奈斬倉,虧損80%以上。

他們無疑都是聰慧有加之人,對交易的鐵律也全都“知道”,卻都沒有能夠真正“懂得”,更不知道在自己的絕對權威下,如何用法律形式來進行法家之御,來約束自己、控制風險、控制感性,去“做到”,失敗的結局自是必然。

如何確定趨勢,是一個“術”的范疇,是建立在大量統計基礎上的概率結論,既然判斷趨勢也不是百分百正確,那么自然同樣一定也需要法家之御去保護;“順勢而為,輕倉小量”進入島對“術”的具體化操作范疇,而其背后的的核心理念,就是這?黃石公三略?中的“不為事先,動而輒隨”,以及“若能守微,乃保其生”。

古人云:朝聞道,夕死可也。表達的是一種覺悟后的喜悅。朋友們,你們呢?

(再次感謝名為marsv9v9的交易同好發來“端末未見,人莫能知;天地神明,與物推移”的回復,以引發我對后句“變動無常,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的進一步肯定和更深層面的思考感悟;另外,還要感謝名為tomkwok的同好之“勢強則順,勢竭則徊”的分享,下一篇將對此“術”之理解于大家展開探討。還是那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有這樣思想深度的讀者可以交流,我倍感欣慰,希望大家在互相交流啟發中,都能夠早日覺悟。)

三歷擱筆于2008年11月11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