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科學

稍微狹義地理解,科學是對自然(事物與現象)規律的發現和總結。人類也是自然界中的一種事物,所以,人類自身、人類社會的現象,也是科學覆蓋的范圍。邏輯和數學也是一種知識,它們是不是“自然規律”,也許存在爭議。但這爭議絲毫不妨礙它們的作用:所有的科學知識,都遵循或表現為某種邏輯或數學的結果;換言之,在邏輯與數學之外,科學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研究對象中尋找邏輯或數學規律。稍微廣義地理解,數學和邏輯也是科學??茖W處于不斷的發展之中,其精確界定或范圍,也是人們一直討論和爭議的問題——但以上理解,覆蓋了絕大部分無爭議的科學內容,對大多情形都足夠充分。

你也許認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自然”;一切都是心靈的想象或映射——無妨,科學無需否定這種可能性。只是,譬如現在,你能閱讀到這些文字,隨心收藏或分享給遠方的朋友,這一切都遵循著科學所發現的那些規律。

你也許還認為,心靈不受科學規律的約束,甚至可以脫離肉身、輪回不滅——雖然常有人以“不科學”(參看后面討論)來批評這種看法,但實際上,科學本身并無需反對這種看法;或者說,對這種看法的有效性或是非判斷,并不是科學的必要內容。科學家的中肯表述可能是:“無法證實這種現象”、“不符合已知的有效理論”,而不是簡單地斷言“不可能”。信與不信,你可以選擇。但想要出這個屋子,“極可能”還是要走門或窗戶。北京一早,你想在中午現身于拉薩街頭,還得坐飛機——這些是符合一般科學知識的判斷。科學未發現以心念可以穿墻、飛升。你若可以,那是大奇跡,科學家也會欣喜若狂。科學是不斷發展的,新的、已有科學理論不能解釋的現象是科學家的最愛。他們會觀察、重現,調查研究何以如此,構造適當的理論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如果不是子虛烏有,能夠重現并被調查,科學家與工程師終有一日能讓這種事變得如同現在手機視頻、坐飛機出行一樣尋常。

科學不是絕對的,科學論斷都有范圍或條件、假設??茖W家也會犯錯??茖W不是價值觀。科學本身是中立的,它并不與“其它”想法對立??茖W也不需要衛道士。無論在哪里,任何人,喜歡還是不喜歡,相信還是不相信,科學的內容不會因之而改變,它的根本作用也不會改變。你可以應用它、遵循它,從而可以利用電力,可以瞬間將音容笑貌傳送到地球另一側,可以登上月球……若不應用、不遵循它,你就不大可能做到。你用或不用,知道或不知道,科學都在那里。在這個宇宙中,不會有第二種科學。會不會有第二個宇宙,其中的規律(科學)與我們的世界不同?如果有,它與我們是什么關系?這問題雖有點玄,但科學家也會思考。然而,無論這種問題的答案如何,它不會影響我們正在應用、賴以生存的那些科學規律——這個斷言嚴格地說,不是科學的結論,而是一種信念;類似于相信太陽明天依然會從東方升起。這背后是一個信還是不信的選擇,關乎我們的世界是否有確定性,是否有規律性并可以被我們發現和利用。你可以選擇不信:但這會帶給你什么呢?你可以懷疑、不喜歡甚至抗拒科學。然而,人類拒絕科學的后果,無疑就會停留在非常原始的生存狀態——現代文明的基礎,我們今天日常生活的絕大部分,都極大地依賴于近一、兩個世紀科學的進步。

“科學”一詞經常被誤解和濫用。在日常語言中,形容什么事情“科學”或“不科學”時,有時與科學無干,甚至違反科學的原理或信念。常見比較有迷惑性的用法是將“科學性”等同于“正確性”或“合理性”,甚至“好/壞”(通常表現為將“科學/不科學”作為形容詞的使用)。生活中面對的選擇多種多樣,但很多時候不關科學的事。科學指導人們發明了煤電,于是人們拼命地挖煤、發電,同時造成了自然環境的損害,最終損害到人類社會自身。有人將這種情形容為“不科學”,而將如太陽能這些所謂清潔能源形容為更“科學的”——這種修辭很流行,但容易引致人們誤解科學。燃煤發電,必須遵循科學原理而實現;煤發電造成污染,污染的擴散方式,同樣符合科學原理。太陽能發電,運用了另一些較遲發現的科學原理,并不意味著煤電背后的科學原理有任何變化。它們對環境的影響不同,人類可以對其作出“好”與“壞”的比較,做出價值評判,但這并非哪種技術更“科學”或“不科學”的事——應該盡量減少或放棄這種修辭。當你想說某事不科學時,是否能說出它違背了什么科學原理?簡單點,是否就是你認為“不合理”、“不正確”、“不好”而已?只要理由不明確,就不應該假“科學”之名。例如,你希望給在自己家建一個有效的太陽能供電設施,但要求將太陽能板立起來放置,這種要求,有理由形容為“不科學”,因為它違背太陽能發電的科學原理。又如,一位搖滾歌手,用某種嘶吼的聲音演繹歌曲,有人批評其唱法“不科學”,以此做為評判的理由,這就很可能是對“科學”一詞的濫用:對于達成同一種聲音的不同的方法,基于生理與聲學原理的運用加以評判和選擇是合理的。但對不同的聲音效果,因為其中一種更輕松、更容易持久,一種更艱難甚至“毀嗓”,而貼上“科學”或“不科學”的標識,作為評判優劣的標準,這就是濫用。在這種情況下,正是聲音所遵循的科學原理,才決定了歌手只有承受“毀嗓”,才能發出那些獨特而震撼的聲音——這是為表現作品做出的選擇甚至犧牲——效果或聽眾的共鳴決定選擇的好壞或價值,無關于發聲的科學原理。

有一種看起來更深刻的說法,將科學歸結為“物質文明”,與強調心靈、精神的文明觀念對立,認為現代人類過度依賴于這種科學(導致)的物質文明,從而造成了精神的空虛、心靈的損害或困惑。諸如物質豐富所帶來的精神生活匱乏與墮落,人類近代對自然的破壞(最終“懲罰自己”或遭到自然的懲罰)等,也常常被當做這種“物質文明”危害的證據。然而,應該認識到,這并不是“科學的錯”——相反,如環境問題的例子,還可能是科學發現及應用的不足或不充分的錯。科學可以被濫用,被拿去造毒氣彈、原子彈,去隨意修改人類或生物的基因,去探測大腦中最私密的思維活動……這只能說明科學研究及其應用(技術)需要從社會的角度加以約束、監管,也許還包括某種規劃。

這里還有更深刻的問題——即在多大程度上利用、促進科學進步以及運用科學的問題,要不要、用不用科學的問題。甚至說,一個像當今人類一樣不斷發展科學的文明,就是其生存環境中的一種破壞性力量,終將毀掉或榨干其原有的環境,要么自身也陷入毀滅,要么遷徙跨界,再去占據新的空間,重演這一過程。果真如此?如此就是錯誤或不合理?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然而,人類在這類問題上有多大的選擇余地?科學不是魔咒,可以想象,選擇“不”,在某種條件下,可以達成和維持某種幸福與和諧的狀態,就像《阿凡達》的星球潘多拉上的納美族人未遭遇外來“科技文明”攻擊時的狀態。正如電影中所啟示的,這種選擇在一個獨立的范圍里可能是有效的。麻煩可能出現在幾個方面:當封閉的環境自身發生變化時,掌握或努力發展科學和沒有掌握或不努力發展科學的群體,誰會獲得更好的結果?當兩個封閉環境中的群體發生了交集、競爭,掌握較多科學和較少甚至沒有的一方誰會勝出?答案是明顯的:從群體生存與發展的立場看,掌握與發展科學,無疑是有利的。當然,正如前面提到的,如何控制與監督科學的運用,是伴隨著這個選擇必須研究和重視的課題。而且,筆者認為,人類迄今在這方面所犯的錯誤,并不是也不應該以“必然代價、不可避免”來逃避,值得做出深刻的反思。

科學賦予文明更強的生存力或競爭力,這就是它的基本意義。諸如過度開發而造成的環境問題,許多人類心靈或精神方面的問題,的確是伴隨著近代科學進步而凸現的,但這并非科學的錯,而是社會與人群的抉擇、運用和自我管理問題。如果因為科技快速提升了生產力,造成物質豐富,從而使人沉迷于物質而墮落,因此需要制約科學,這是因噎廢食。人類對科學與技術的追求是否過度?是否在科學發現和新技術發明與應用方面投入了過多的資源和注意力,或疏于評估應用的潛在后果,從而來不及選擇更好的運用方式、發展途徑?有沒有或怎樣達成人與自然之間更加平衡可以持續的發展方式?——這本身,就是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和工具(例如邏輯與數學)研究的基本課題。也只有遵循科學方法,才可能得到可靠及有效的結果。

值得一提的是,處于一個開放與競爭的環境中——例如一個國家于當今的世界,對是否“擁抱科學”這樣的問題無法做出獨立的有效選擇。中國在一個多世紀前做過一次選擇,那就是接納興起起于西方的科學。如今,這種選擇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愈加明確和強烈。在當今世界,沒有一個族群能夠封閉獨行。唯有接納科學,并盡可能積極面對和解決各種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沒有倒退的余地。另一方面,也沒有什么好的科學、壞的科學;西方的科學、東方的科學——科學是唯一的,你沒有發現,就只有去學習;科學是發展的,今天西方領先,明天也可能是東方。同時,在經歷了許多教訓之后,人類也日益省悟:在發展、運用科學的同時,不應該忽略了其它方面,包括對科學及技術的評估、管控;除了科技與經濟,尤其需要重視心靈與精神層面方面發展,而這與科學并不矛盾。

作者印記:f6c6c0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Xcode:為你的項目集成單元測試時記得避開這些坑
    不要虛度美好的時光閱讀 106評論 0 0
  • 在萬里高空之上,有一個名叫神界的地方;在地下千里之處,有一個名叫末地的地方。 在神界,有兩個神,一個叫冷、一個叫烈...
    然嘉閱讀 94評論 0 0
  • 很困,九點二十洗漱好,準備就寢。心里過意不去,還是抱著電腦靠在床邊寫今天的日更。我只想有用一次又一次自我掌控的力量...
    青衣雨翼_shape閱讀 266評論 0 0
  • 我就是那一種女孩,在人家面前笑啊笑啊,仿佛永遠都不會有煩惱,因為不想要哭啊,可是回來就會捂著被子放生哭,難受也會說...
    6e2ba20e8e04閱讀 710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