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萬事萬物都有它生長的規律,遵循規律,方能不斷成長。教學也是這樣,我們都在努力探索,閱讀教學也有規律可循。什么是閱讀教學?簡言之,閱讀教學就是帶孩子在文本中走一個來回,走近作者的心靈,與他對話。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從思想內容再到語言文字。楊獻榮老師告訴我們,閱讀教學也有它的基本規律,就是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具體講分三步:一、初讀課堂,整體感知。二、精讀片段,品味語言。三、熟讀課文,積累運用(低中學段)或體會謀篇(高學段)。
? ? ? 第一步: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讀全文,才叫整體。感知什么?感知內容。也就是說作者用語言文字寫了什么?這時候,讓學生岀聲朗讀比較好,口耳心腦并用,可以核對自己足否讀準字音了。
? ? ? 低學段主要是了解文章大意。如何訓練才能達成這一目標呢?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提問法。圍繞課題提問題,讓孩子帶著一兩個問題去讀文章,邊讀邊思考,然后討論、交流,自然而然就總結出文章大意了。另一種方法是填空法。教師扣題設計填空題,一般按照要素來設計,就是誰在什么時間、什么地方、因為什么、做了什么、結果怎樣。這第一步非常重要,需要孩子們反復讀,把音讀準,把句讀通,把文讀懂。
? ? ? 中學段在把握文章內容的時候,主要是把篇讀成段。如何達成這一目標呢?基本方法就是連段意法。理清行文思路,就是要進行分段訓練,把段意連成前后連貫的一段話就是這篇文章寫了什么內容。
? ? ? 高學段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就是把篇讀成句。如何把篇讀成句呢?基本方法就是要素法。敘事性文章多為六要素,從文中提取六要素,連在一起就是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另一種方法就是補充課題法。在課題前加上幾個字,一般在中心句內,也可以自己提練。
? ? ? 第二步:精讀片段,品味語言。這一步的目標指向語言,文章為什么這樣寫?那么選擇哪些片段來呢?可以選擇文章中具有表達特色的語言片段來讀,可以選擇能落實單元語文要素的片段來讀。用什么方法來教呢?通常用比較法。一是換詞換句換位置,刪詞刪句作比較;二是師生朗讀、生生朗讀作比較。通過比較,學生就可以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在精讀片段,品味語言時,教師一定要有取舍,不可以面面俱到,這篇文章寫法上和以前文章有什么不同之處,這就是切入點。
? ? ? 此外,針對古詩文教學,在精讀片段時可以運用提領法。就是在古詩文中尋找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字或詞。圍繞這個字或詞設計一連串有內在邏輯聯系的問題,把詞句意思的理解和情感體會融合在一起。問題的設計是這一步的關鍵,需要老師費心里去做好的。正所謂“提領而頓,百毛皆順。”
? ? ? 第三步:低中學段是熟讀課文,積累運用。低年級主要是仿寫句子,背誦課文中有表達特色的片段,積累文章中規范的原汁原味的語言材料。到了中年級,主要是引導學生仿寫段落或句子,創設語用實踐的機會,運用學到的表達方法。
? ? ? 高學段第三步是熟讀課文,體會謀篇。怎樣體會謀篇呢?主要從以下幾下方面:1、順序,文章為什么按這個順序寫?2、詳略,哪些段落詳寫?哪些段落略寫?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呢?3、過渡,作者是如何過渡的?抓住過渡詞、過渡句或過渡段,來體會文章的內在聯系。4、照應,抓住前后照應的詞語、句子或段落,再次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5、襯托。抓住文章中的細節,揭示作者的謀思。
? ? ? 學習,學習,再學習。學和習既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又是緊密相聯,不可分割的。初讀課文,品味語言,體會謀篇,這些都是學生學的過程,那什么是習呢?運用上面學到的知識和方法來解決具體情境中的問題,才叫習。光有學,沒有習,不行;光有習,沒有學,也不行。只有在具體的語用環境中去反復實踐,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