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000字)
0
想寫這個話題,源于昨天學習“三節課”專題課《產品經理進階》的過程中。
這門課有效期92天(這是三節課的特色,即使是付了費,都必須限時學習完),加導論一共16章。如今時間已過大半,才看完導論,連入門都沒開始,內心開始不安起來。于是周一一來就計劃將學習專題課列為本周重點項目。昨天上午把大部分時間都投入進去,主要學習了第一章《用戶分析入門》。
第一章加章節思考題一共有五小結,課程強度多大呢,我統計了一下:本章共包括8個視頻,時長共計1小時;6份作業(不同APP的用戶反饋統計分析及應對策略);6份輔助閱讀材料。因此連續幾小時連學習帶筆記加作業完成一章還是挺累的。
6份作業我提交了5份,共計800余字還有配圖,每份作業花費時長5-10分鐘不等。這個時長說明了什么呢?其實是沒有很“細致”“認真”的調研和思考的,尤其在提交答案之后看其他同學的優質答案,差距更加明顯。
以其中一份課間作業為例:
而翻閱了其他同學的答案,獲贊數多排名靠前的答案,共同特點就是:
1從幾個維度分析
2有數據支撐,大量統計工作
3從現象到分析到總結原因到給出下一步指導意義,層次分明
以下為其中一位同學的部分答案:
僅從統計不同的用戶星級評分的列表中可知其下的功夫。
1
好啦,交代完背景,下面就談談學習過程中引發的后續思考。
以一個產品經理局外人的認知,互聯網的產品經理應該技術性很強,看上去這么簡單繁瑣的工作,偏于做底層內容的才會去做,和產品經理高大上的工作崗位似乎不掛鉤啊。但是事實就是如此。想做出一款受眾歡迎的產品,你首先就得了解你的目標用戶的需求和想法,如何了解?從最基礎的用戶反饋渠道去搜集,不論是線上的,甚至是線下的一對一訪談,用戶調研不是一句無根之物,必須扎實細致的一點點撬動,最“土”的才是最實用的。
2
不僅是產品經理這個職位,任何工作都需要從基礎做起,從一點一滴積累夯實。想到“細致”這個話題,我腦海中想到了去年麥馬36小時挑戰賽終極競演當中的一個片段。
其中一個小組的市場人員在競演中展示了她對于競品及市場的細致分析。如今其他細節已記不清,但是她自信滿滿陳述產品的推廣關鍵詞及對應市場出價,并且將價格精確到了分,那一刻的精彩表現贏得了在場人員包括老板的掌聲。這份掌聲是給予她在臺下做出的細致調研工作的認同,是大家對認真努力的人的贊賞。
對比自己,因為當時對于“市場”這個崗位的概念很模糊,更別提什么方法論了,調研包括哪些方面,怎么調研,完全一抹黑。僅僅是培訓上了幾節課就趕鴨子上架,在競演中擔任本組的市場人員。所以導致自己在競演的前期準備工作毫無頭緒、沒有抓住重點,導致調研工作不踏實不細致,最后結果可想而知。
3
細致這個特質能給你帶來什么好處呢?我想了想,有這么兩個方面:
一、細致的人給人印象深刻
深究其原因,認真細致在這個發展快速略些浮躁的時代實在是一項“稀缺品質”。
今天早晨上班路上聽到一份《2016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里面談到,“人們花在移動端的時間越來越多,其中每天花費3小時以上的重度用戶比例已達到46.6%”。這個數字說明了什么呢?說明能夠慢下來細致接收處理信息知識,并且深入思考的人越來越少。
移動端決定了它的內容展現形式——快捷、碎片、淺層,也就是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適應了這種信息的接收節奏和處理方式,且呈大勢至趨。
那么在一個人人都快速咀嚼的快消時代,細致絕對能夠成為只有少數人才擁有并讓你脫穎而出的品質。如此,你說細致重不重要?
二、細致能夠幫助我們深入思考
舉個例子:
細致作用在閱讀上。我們熟悉的中學教科書里魯迅的一篇文章片段:
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估計在童年的很長時間里成為大家閑時的笑料,自己也不例外。但是張大春卻能品出不同的意味給出獨特的解讀,
“魯迅這樣寫給讀者一個緩慢進入情景的入口,仿佛鏡頭轉移畫面切換。”
再來細致地一個字一個字,包括標點的停頓,品讀以上那句話,是不是有種頓悟之感?那么,浮躁的人、讀文不細致的人能夠讀出張大春的解讀意境么?
4
細致如此重要,好處也很明顯,那么如何培養呢?秘訣不過兩點:
耐心,耐心,耐心!賦予你手頭的那件事更多耐心,就像養孩子那樣。相信事態一定會往好的方向發展,只是當下那個時刻似乎是靜止的,別急,它正在積蓄能量。
不停拆解下去。這個思路受萌叔在知乎專欄上的一篇文章《介紹一種吊炸天的思維方式》的啟發。里面提到了一種訓練思維方式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不停的拆解下去,這和產品經理里的用戶調研有相通之處——不同用戶屬性結合不同使用場景,可以無限拆解分析下去。
比如我現在這篇文的誕生,想到這篇主題時,思路還不是很清晰,只是有那么一兩個點。怎么擴展,拆!我會結合過去的經驗,有哪些細致的人和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接觸到的哪些知識點可以與細致這個概念發生聯系,是如何聯系起來的?進一步,它將如何指導我今后的學習成長!其實按照這個思路一直順下去,一篇文就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