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照例參加了向組織揩油活動的年計劃答疑。對我而言,進步最好,但不足以犧牲眼前的享樂為代價;不學也罷,有時間再行彌補——可以說這是我真實的對待學習的態度,我稱自己為非典型的學習者,不夠徹底的革命家,放在晚清民國時期,應該是歷史課本里描述的康有為一類的維新派:要改革,又要維護現有體制,兩邊都想兼顧。事實上,哪有那么多好事呢?
活動的最開始老師問了句上個月的計劃執行情況,點名讓同學回答,我也在其中。忽然想到月底確實填了個問卷,上面赫然寫了三條在7月想完成的事情。緊張的總怕被點名回答,快速回憶到底是哪三件事:
第一,完成10次30分鐘以上的運動;
第二,閱讀完麥肯錫思考的兩本書;
第三,招標流程梳理完畢。
羞愧的說,三件事完成的不怎么樣。運動中斷了記錄,可以肯定的是沒有10次;麥肯錫的書沒有讀完,月初還有興趣翻一翻,后來連翻的內容都變成了另外一本完全忘記了這兩樣;招標用了半天時間梳理了截至到那時的流程,倒還算滿意,問題是后來又有了進展,顯然忘記添加上去了。
如果計劃在制定出來的那一刻就決定了它的命運是被監督、執行,為什么我的計劃總是活的那么另類,沒點兒行業操守和底線?
這個問題待會再來討論。還是先返回答疑現場,接著老師又問誰在上個月沒有做計劃,我再次中槍
關于為什么不做計劃群里列出了很多條:拖延、完成不了就不想做、有別的更重要的事、中斷太久、每個月做計劃花很多時間(我提出的)、迷茫、不知道該怎么做、沒有要計劃的事情……
老師一一解答,比如說中斷后撿起來比就此擱置好的多。其實這個大家也明白,通俗點的說法叫做“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改變永遠不嫌晚)。老師問我,你每次做年計劃時是奔著幾分去做的?8-9分(10分滿分);那以你之前的執行力度來看,給自己打幾分?5分吧。“一個在及格線徘徊著的孩子哭一嗓子就能拿到滿分么?能力達不到??!”
好吧,我記得以前學過九型人格,培訓師說我1號型人格表現明顯,我不服氣,質疑時忘記培訓師提了什么問題了,只記得結論是他又重申一遍我是1號型人格。1號型就是完美型啊,挑剔、追求極致、也往往喜歡鉆牛角尖。年齡越大,我似乎向這個預言妥協了。
上次提問時我說自己讀書沒有興趣,老師說我對自己的要求太高;昨天通過反觀自己的月計劃制定過程,又看到了因追求完美、追求大而全而導致不行動在作祟。不行動是一個結果,懶惰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一些潛在的因素(比如在價值觀之外)不容忽略。
有一度夢想是成為翻譯家,去看一些在翻譯領域內小有成就的人的博客,至今記得有位同聲傳譯的女生在博客里回答別人的話“少些迷茫和問題,多些行動,你會發現翻譯沒那么難!Just do it!”以往的學習方式是給自己訂個標桿,時刻把自己和偶像來對比,用大牛們做事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因此總想表現的再好點,羞于立刻行動以免被嘲笑,說白了,是不敢承認暫時“低能”的自己,人啊對自己的認識是不足的!
有時候一件事情確實無法通過簡單的行動馬上完成,對于這種事情老師的做法是逐步分解,我向來缺少這個耐心,因此在處理復雜事情時有些不知所措,感覺是一團overwhelming的氣體撲來,想要的只是逃離,能逃哪去?最后的結果要么是硬著頭皮繼續做,要么是喪失了一次通過處理復雜任務get新技能的機會。
不愿意做計劃的問題似乎解決了,答案是循序漸進,從一兩個做起。謹記做總比不做強。那么,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么做的計劃不能實施?
第一,對做完的好處認識不足。沒有盡力去想完成后自己的收獲,自然無法吸引去做。計劃設定之初可能是隨便設置,優先級排序低,久而久之便擱淺了。沒有目標和愿景的支撐,很容易產生“就算做完又怎樣”的想法,導致行動的動力不足。
第二,對不做的后果認識不足。經常抱著“做完更好,做不完拉倒”的心態,潛臺詞是說“反正不做也不會死”,表現在臺面上就是懶惰,這種情況最適合用“3000元大法”(做不完給別人3000塊)、外界的監督,俱樂部里“三七二一”、“掌控每一天”等皆是據此設計的逼迫行動的活動。
第三,缺乏伙伴的支持。這里尤其指高質量、嚴要求的伙伴。之前和朋友約健身打卡,不了了之;每月一書也擱置了,原因是沒有一個讓人信服膜拜的人把大伙凝聚起來??稍捰终f回來,真正自我要求嚴格的人又怎么愿意和沒有什么意志力的人做朋友?
OK,最后總結下本次聽課的收獲。今后在做計劃時應遵循:
1.先做起來,再想做好。哪怕很丑陋、很不成體系,重要的是你動了起來。
2.再微不足道的進步都值得稱贊。鼓勵贊美自己很重要,要看到內心小我的進步。
3.做一件事不妨先想想做成的好處,頭腦勾勒出美好的畫面才能激勵自己行動;也應當想想做不成的后果,人生沒有那么多機會可以失去。有些事,現在做不成,可能一輩子也做不好了。
4.分解很重要。大事化小,小事做了才能化了。不然事情永遠像個難啃的骨頭不知從何下手。
5.計劃的事情應多出現在眼前。有人把周計劃打印出來,為的是時時提醒自己。
暫時想到這么多,實踐中肯定又會出現各種問題,慢慢迭代更新,直至走向個人內心和外部的和諧。我一直追求的狀態是:神采飛揚,張弛有度,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