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是下一次重生的機會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好了,你可以走了,下一個。”“謝謝。”這樣一段短小的對話,代表我的選拔面試失敗告終。

前段時間與室友參加的英語辯論社團今日終于有了音訊,可是之前說好的培訓取而代之成了選拔面試。得知消息的我們毫無準備地出發(fā)去了選拔點。

兩間不大的辦公室變成為初復試的根據(jù)地。通過初試的同學從第一間辦公室前門走出去第二間辦公室進行復試,反之被淘汰的同學便會被拒之門外。直到見到了面試地點我便有了些許壓力與緊張。室友們互相安慰道重在參與。看著從門里出來的人,過之則喜,反之則掩不住悲傷。

我很幸運的通過了初試,站在第二道門后等待的我開始抱有期待。嘴上說著重在參與不在意結果,其實在心里對結果早已有所期待。

最終我失敗了。跨出那道門時在外等待的室友滿懷期待的眼神讓我的心刺痛了幾下。

“我以為你能過的。”“是啊,我也以為我能過。”路上安慰著自己是運氣不好抽到了難以回答的題目,要是像其他人的題目那般我肯定也能過的……

短暫的自我欺騙是救贖不了較真的靈魂

隨后不管是跑步還是吃飯我的眼前全是自己答不上的那道題,印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我想盡辦法擺脫它,也只會適得其反。后來我接受了,承認了,是我自己的能力不夠。安慰自己題目太難,可是試想一下如果我抽到的真是如他人那般簡單的問題,我能答上來并有信心通過嗎?答案是否。很顯然,我的失敗與問題的難易程度沒有直接的原因,那么最大的問題便是本身。

我開始反省自己,自從上大學以來,對英語的重視度大不如前。背單詞拖泥帶水課堂也不積極認真,揣著一顆自我良好的心獨自舔舐安慰。卻早已忘記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身邊的她們與我截然不同。她們保持著每天的輸入量,保持著進步的狀態(tài)。反觀自己,對她們的進步表以不屑,想來著實慚愧不已。細想我的錯誤大致有以下幾條:

1.每天的輸入量極少,近乎為0
語言這種東西不練則退。只要一天不學習,就是在退步,水平便會不如從前。例如我在簡書上的寫作是一種輸出,那么每天的閱讀便是一種輸入。然而對于英語沒有輸入,又何來的輸出。長此以往除了以前殘留的基礎老本作伴以外,便再無其他。
2.詞匯系統(tǒng)窄小不夠龐大全面
其實這點還是與輸入量掛鉤。詞匯便是組成話語的核心。若是詞匯量小,又怎能自如的表達你的觀點,又怎能算是學會了這門語言呢?
3.錯把發(fā)音當口語
當我們聽到一個中國人的英語聽起來很舒服時,我們會說她發(fā)音真不錯。可是不要忘了,發(fā)音不等同口語。口語指的是在無任何材料參考下仍自如表達自己所想,能與他人順暢交流的能力。而不是區(qū)區(qū)能把一篇課文讀好的能力。二者不是一種性質(zhì)。不要還沉浸在自己發(fā)音標準的美夢中,醒醒吧,沒有材料參考你還能說出來嗎?

綜上,我的能力是欠缺的,我的努力更是遠遠不夠的。這次失敗說不在意是假,說不難過更是假。相反我很在意這次的失敗,雖然周圍的人不能體會到我的這種挫敗感,甚至不理解我把這件小事放大竟成一篇文章。但是只有我懂這次失敗對于我而言意味著什么,這次的失敗是一次警醒,是一次自省的給予,是一次重生的機會。

我不會往其他地方找原因,我自己就是失敗的根源。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棄失敗。

以后不會再懷著那顆自滿而焦躁的心,在學問面前永是學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