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不過是分得清什么是愛什么是傷害

什么是愛什么是傷害呢?

拋開教導拋開認知拋開應該,

如果每個人按自己的感受和經歷來定義,那么它

涉及到人生觀價值觀成長經歷造就的自我需要和付出的界限。

同時它們是一個動詞。

當我們試圖去定義和想象的瞬間,往往已遠離了它們的狀態(tài)。

而太多時候,愛與傷害又并列存在。


經常說,沒有父母不愛孩子,又有多少孩子受傷害的根源是和父母的互動造成;

大部分的夫妻結合時都是相愛的,而無法走到終點的那么多對也都帶了一身的傷痕累累;

所以,這愛和傷害怎么分?

基本上,這個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

難的是,我們很難從一個人的行為來判斷是否是愛或者傷害。

比如他用噓寒問暖表達愛,他用默默支持表達愛;

他不認為掌控是一種傷害,他真心覺得說謊是為了愛……

每次有人跑來問我,你說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到底愛不愛我。

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感受。

當你真正定睛在自己的感受上。就沒有那么困難。

認識傷害的假面,只關注內心呈現(xiàn)的真相。


很多傷害面對著一種“無力改變”,為了逃避這種“無力”,便用各種借口理由麻痹壓抑。

小A就是這樣,有個撩妹技能max的男票,各種女性好友真假曖昧后花園茂盛繁榮。他們的基本模式基本就是男票采著花小A踩著花。開始還是抱著可以安穩(wěn)下來的希望的,直到多輪回合已把自己卷入的疲憊不堪。卻還是死死抓著不放手。每次談及這個問題,她都順手拋來自以為灑脫的置之度外“有時候愛一個人是一個人的事情。”“我們像是表面上的針,不停的轉動,一面轉,一面看著時間匆匆離去,卻無能為力。”“承接他最深刻的傷害,來表達最深刻的愛。”

拜托!這個時候只說一句話就好了:“go away,格紋滾。”


還記得電影里被嫌棄的松子么?

她有一句名言「人生的價值,不在于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付出了什么。」

這句話乍一看沒有錯,但它是一個結果論。就像“錢不是萬能的。”在真正有錢人和追求金錢路上的草民說出來便是兩種不同的味道。

在沒弄明白人生的價值真正是什么的情況下,一味的指使自己盲目付出就是對自身傷害的視而不見。

分清傷害的第一步:承認渴望,自給自足。

被嫌棄的松子就是典型的像著傷害前進前進前前進的一生。

因為對渴望愛的打開方式出了差錯

所以一再的投入帶著尖刀的懷抱。無論是被欺騙被打被罵,只要對方還有一點的好,就不顧一切咬緊牙關把“付出—傷害”的劇本演下去。這個劇本是怎么來的?

小的時候太渴望得到和臥床的妹妹同等的來自爸爸的愛,不知道怎樣做才可以得到。

是不是我比妹妹更慘一些爸爸就會更愛我?

內心沒有被愛滿足的孩子會一直停留在向外索取愛的饑渴中,

也從來沒有想過一個成年人,已經有能力給予自己肯定和關懷。

直到生命的終結還在說“生而為人,對不起”。

大部分人看到這句話,會認為有啥對不起的,生命本來就是自己的,活著的本身已是一種生命力量的展現(xiàn),況且沒有必要太在意來自外界的肯定和評價。

而太在意外界,會讓我們遠離自己內心真正感受,會恐懼,恐懼自己不夠好,得不到外界的支持。

繼而發(fā)展出受害者思維和討好的行為模式。


分清傷害的第二步:放下恐懼,終止討好。

家暴雖然在親密關系中比較極端,但是屢屢遭遇女方“配合”的例子也不在少數(shù)。

配合的女主人們除了童年極度缺愛的劇本或者忠于父親“家暴”的經歷,你會看到她們的

心有深深的對失去的恐懼。

Btw,我們活著的很大動力便是學習和恐懼和諧相處。

如果你在恐懼的時候只想著怎么對付它,結果會只多不少的繼續(xù)如影隨形。

俗語說沒有比恐懼本身更讓人恐懼的了。看過恐怖片的童鞋都深有體會,最讓人恐懼的是恐懼的氛圍—我們想象力,大部分的恐懼其實也是我們頭腦的想象。當你面對恐懼的當下,那個恐懼感是完全可以忽略的。

大部分主人公面對恐懼會自動開啟討好行為模式。

一個因為飯做的不好吃的女人遭遇丈夫的責罵,她會和自己說,是因為我做的飯不好。

不自覺的認同對方以致關系繼續(xù),就不用面對失去的恐懼。

也就認同了你可以來傷害我。

終止討好的創(chuàng)傷模式,才能把自己真正的活出來。

反觀我們的生活,討好無處不在。面對“關系”,怎樣區(qū)分是在“為對方著想”還是“刻意討好”?

?當你在做一件類似“討好”的事情或想法時,是否迫切的要求外界給你足夠的回應和認可?

?當沒有得到外界的關注和認可,是否真正相信自己內在是有力量和價值的,而不是充滿委屈和空虛?

?面對不情愿的要求,很難去拒絕對方?總是勉強答應對方的要求而實施起來充滿怨悔?

如果都是yes,那么是時候看看所有討好行為背后的情緒情感,可能又壓抑悲傷憤怒,無法表達的痛苦和從未被滿足的需要。

改變的前提便是覺察。


覺察的方式有很多,用第三只眼睛,也就是另一個自己抽離出來看待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受當下的感受。如果有時間,寫成長日記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把事件和感受逐一記錄下來,深入覺知與過去經驗的聯(lián)系。追溯童年,最初怎樣的事件也是同樣的感受?你會發(fā)現(xiàn)落實在紙上的語言和感受比空想出來的要細致得多。

Tips:

恐懼覺察練習:

和你的恐懼在一起。

試著說出以下完整的句子:

我害怕……

比如:

我害怕媽媽的離開。

我害怕我會失去這份工作。

我害怕我們會分手。

想象一下,這些事情如果真的發(fā)生,你會有什么感覺?

反復的感受。

最后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所有的“害怕”里都隱藏了沒有被看見的傷痛,很多還沒有被滿足的需求,或者對“認可”發(fā)生的向往。或者那些過去的發(fā)生過的感受的逃避。

去感受他們,面對他們,和他們在一起。也就看到了更真實的自己。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的那么多的渴望。

滿足這些渴望,便不再恐懼。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