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錨點:是在1992年的時候,有個叫托奧斯基的人提出的,他認為消費者在對產品價格并不確定的時候,會采取兩種非常重要的原則,來判斷這個產品的價格是否合適。
第一個原則,避免極端
第二個原則,權衡對比
MBALib:錨定效應
案例:
出差住酒店,選擇酒店上網付費方案,一個是80元1小時,一個是105元1整天。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105元1整天的方案,付費后立刻發現,80元唯一存在的價值,就是讓我覺得那105元非常劃算,80元就是所謂價格錨點。
運用:場景
場景1:
原來只有1399和2288兩款凈水器的時候,大家都買1399的那款,而你特別想賣2288那款。嘴賤的辦法是,讓產品部門再去上產一款4399的凈水器。這時候,你就會發現2288的版本會賣得比以前好很多。
場景2:
假如你有個體驗的產品是600塊,如果你這樣說:"您一年愿意花6000元的價格來保養您的汽車,為什么卻不愿意花600元來保養您自己呢"?很可能會打動很多人。這回讓客戶覺得,我花6000塊錢保養車子,難道人還不如車子?這時候,600塊錢的體驗方案,價值感就會非常明顯。
小結:引導購買的兩個原則
第一、避免極端。就是在有3個或者更多選擇的時候,很多人不會選擇最低或者最高的版本,而更傾向于選擇中間的那個商品。
第二、權衡對比。當消費者無從判斷價值是高還是低的時候,他會去選擇一些他認為同類的商品去做對比,讓自己有一個可衡量的標準。
消費者其實并不真的是為商品的成本付費,他是為商品的價值感而付費。價格錨點的邏輯,就是讓消費者有一個可對比的價格感知。
留言:
在談判的時候,先出價,以后所有的討價還價均已這次的價格錨點作為依據。
《影響力》里面的一個案例:一家報社是這樣定價的:紙質版59美元,電子版108美元,電子版加紙質版108美元,這時大部分人都選擇了電子版+紙質版,其實就是利用了錨定的心里。
賣瓜子,分為8元一斤、6元一斤和6元一斤,品質相同,但是6元一斤的賣的更多。賣橘子,相同的橘子,兩個人一個8元一斤一個5元一斤,其實合起伙來,5元一斤賣的更多,他們兩個也就賺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