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姓名:景寶寶
年齡:1歲9個月
性別:男
問題簡述:
1.活潑開朗好動的景寶寶最近特別喜歡在喝湯時把湯倒在桌子上,然后用小手不停地拍,面容呈現大笑狀態,不定時伴有興奮的尖叫。
2.一歲半左右就已經脫離紙尿褲能夠自行如廁的景寶寶最近幾天總是喜歡站著尿,或是坐著尿,邊尿邊說:尿了。有時成人提醒其尿尿,景寶寶可能不會尿,但是一會兒之后就把褲子尿濕了。
3.景寶寶出其不意的搶走其他小朋友正在玩的玩具,然后拿著玩具邊跑邊回頭,如果有人追,會興奮的邊跑邊笑,伴隨偶爾的尖叫,等到無處可跑時會主動笑著交出玩具。
成人反應描述:不管哪種情況下,不管老師還是景寶寶的粑粑麻麻,在看到景寶寶上述兩種情況后或表現出驚訝,伴隨語調上升的:景寶,不要xx。或:景寶,你怎么又xx?!
從景寶寶一歲一個月左右進入托班之后的觀察來看,我覺得景寶寶是一個獨立性很強,環境適應能力很強的小寶寶。景寶寶的模仿能力很強,只要向他演示幾遍,基本上景寶寶都能學會。景寶寶是一個很獨立的小寶寶,精力充沛的景寶寶會自己找不同的玩具來玩,只要沒有磕到碰到餓到渴到困到,景寶寶基本上一整天都不會哭鬧,所以除了景寶寶很是活潑好動,需要成人時刻留心外,景寶寶基本上不怎么需要成人操心。
可是最近景寶寶的行為為什么有點不盡人意呢?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解釋比較合理:景寶寶缺乏關注!他想要獲得更多的關注!
景寶寶的爸爸是一名公司普通白領,不過男人能耐下心來陪伴孩子的人不算太多,景寶寶的媽媽是一名教師,比較活潑的類型。據和兩人的溝通可知,兩人都很愿意陪孩子玩,可是專注力都不夠,玩一會兒注意力就被手機電腦等吸引跑了。所以在家里景寶寶基本上都是父母帶他開個玩耍的頭兒,然后父母就開始邊陪他玩邊扣手機。
在學校,眾多孩子中,景寶寶獨立性比較強,所以教師不必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安撫景寶寶的情緒,除了一會兒找一下景寶寶,確定下他的位置,安全與狀態外,教師在景寶寶身上花費的精力應該也不算特別多。
在學校在家庭里,景寶寶得到的關注都不夠多,偶然一次,景寶寶發現把飯撒在桌子上,把尿尿在衣服上,把別人的玩具搶走……可以完美的充分的吸引成人的注意獲得心儀的關注,于是景寶寶的行為從心理上被強化,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只有成人的嚴肅批評什么的才能震懾的了他。長此以往,可能柔聲細語的引導就對景寶寶失去了效果,只有成人的嚴厲批評,板臉才能對他有點作用,景寶寶越來越不受成人喜歡,越來越被忽視,然后為了得到關注,景寶寶會不斷的制造麻煩,慢慢的原本那個乖巧的孩子越來越難以看到別人贊許的笑臉……
那么,怎么做才能讓景寶寶們避免陷入這個惡性循環呢??陽性強化法,培養一個行為得體的乖寶寶的福音!
陽性強化法,或稱正性強化法,應用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強調行為的改變是依據行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矯正不良行為,訓練與建立某種良好行為。即運用正性強化原則,每當兒童出現所期望的心理與目標行為,或者在一種符合要求的良好行為之后,采取獎勵辦法,立刻強化,以增強此種行為出現的頻率,故又稱獎勵強化法。當兒童出現不符合要求的不良行為之后,采取忽視的方法,慢慢消退,以降低此種行為出現的頻率。
那么景寶寶的問題該怎么對待呢?
第一步:給予景寶寶更多的關注。
解鈴還須系鈴人,因為缺乏關注而引出的問題,增加關注,一定不會是個錯誤的做法。但是關注并不是簡單的用雙眼看著他就行,而應該在景寶寶的生活游戲中給予恰到好處的回應,讓景寶寶感覺到自己是被關注的。父母應該在陪伴景寶寶時放下手機,也許父母不知道怎么高質量的陪伴孩子,放下手機一定不會是一件錯事!
第二步:多鼓勵。
當景寶寶出現父母老師想要讓其出現的行為時,比如認真喝水,收拾玩具等行為時,家長和老師一定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與鼓勵,你的表揚贊許會傳達給孩子一種愉快的情緒,孩子會感覺到你的關注,為了得到更多的關注,他會不斷的重復你希望他出現的行為,好的行為不斷的強化,慢慢的就成了一種行為模式,成了習慣。
第三步,適當的忽視。
就像景寶寶,偶爾打翻了湯,尿濕了褲子,搶走了別人的玩具……如果周圍的人對他的不良行為沒有半分反應,慢慢的他就會感覺這個行為無聊,慢慢的行為出現的頻率會越來越低,即,行為消退。
多多關注孩子,鼓勵目標行為,忽視非目標行為,慢慢的,你的孩子會表現得越來越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