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大地倚在河畔
兩百多年前中國第一份中文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的創刊,標志著中國近代報刊史的開端。圍繞于此曾經有過的一段近代報刊雙城故事已經遠去,而與這故事緊密關聯的一位英國新教傳教士在此岸這城的人生羈旅,亦已飄渺迷蒙。
1807年 9月7日, 從倫敦繞道美國而來的年輕的馬禮遜到達廣州。 他在日記中寫道:“ 上帝慈愛的手終于帶領我到達被指派要我工作的地方 …… 那集結在岸邊的多艘貨船裝卸的喧鬧聲,河上數百艘民船來往穿梭時上千船民的大喊大叫聲,都令我情緒極度興奮 …… 堂堂的中國人,我能為他們做什么呢?”①
這位西方派到中國的第一位新教傳教士初到廣州時,住在十三行一家美國商館。他孜孜不倦地學習語言,夜以繼日地編纂《英華字典》和翻譯《圣經》。在廣州生活幾年,他深信這里是他完成上帝賦予他的使命的地方,問題是當時傳教仍然受到清朝政府嚴厲禁制,于是他決定通過出版印刷來推動他的工作。
1814年 , 馬禮遜派他的助手米憐前往南洋群島一帶,散發他所譯印的《新約全書》,同時考察在那里建立一個更為理想的工作處所的可能性。米憐回到廣州后,向他提議把辦報傳教的總機關設在馬六甲。馬禮遜接受了這一建議,并于1815年4月派米憐夫婦和廣州刻字工人梁發等人前往馬六甲。②廣州城與馬六甲城由此締結了一段創辦近代中國第一份中文報刊的歷史淵源。
馬六甲城位于馬六甲海峽北岸,是馬來半島歷史最悠久的古城,馬六甲河穿城而過,城內遍布繪有精美圖案的傳統建筑,古時修建的街道蜿蜒曲折。與廣州城相似,馬六甲城既是古老的城市又是重要的港口。米憐一行在海上航行35天后抵達這里。他們來不及觀賞城市的景色,按照馬禮遜的要求迅速辦起了義務學校和中英文印刷所。以此為基地,1815年8月5日,他們印出了第一份中文近代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
首期的創刊詞揭明刊物的宗旨在于考察世俗人道:“ 學者不可止察一所地方之各物, 單問一種人之風俗,乃需勤問及萬事萬處人,方可明辨是非真假矣 …… 所以學者要勤工察世俗之道,致可能分是非邪惡也” 。 封面右上角則印有孔子語錄“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 ”,說明考察世俗人道的目的。③這份木板雕印的月刊每期出七張十四面,分別由馬禮遜和米憐執筆,初時印500冊,后來漸增至2000冊。他們將報刊免費在南洋華僑中派發, 又將部分運回廣州分送給參加各種考試的士大夫知識分子。
此后數年間,身在廣州的馬禮遜和居于馬六甲的米憐始終保持緊密聯系。在雙城的飛鴻往還之間,《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如期印行,廣為傳播。報刊以最大量的篇幅刊載基督教教義以及宗教宣傳內容,其次是帶有儒家色彩的倫理道德觀,再就是天文氣象、歷史地理和風俗民情等方面的科學知識,后來還增加一些政論文章。報刊體裁多樣,有消息、評論、小品、詩歌,還有長篇連載等。報刊編務后來還得到另一位英國傳教士麥都思的協助。廣州木板雕刻工人梁發從始至終參加編輯印刷工作,其間還以“學善者”、“學善居士”等筆名撰寫稿件。他還多次參加將報刊遠程運進廣州派發這一難度最大的發行工作。戈公振說他是中國“服務近代報業第一人”。④
位于南中國海兩端的廣州與馬六甲以獨特的互動格局,開創了中國近代報刊業先河。但這局面后來因為米憐患病而發生變化,《察世俗每月統記傳》 在出版七卷共 84期之后于1821年底停刊,米憐也于次年在馬六甲去世。
不過廣州和馬六甲關于近代報刊的雙城互動并沒有因此完全停頓。1827年中國境內第一份英文報紙《廣州紀事報》在廣州創刊;1828年第一份用鉛字印刷的中文報刊《天下新聞》在馬六甲創刊; 1833年中國境內第一份中文報刊《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在廣州創刊……廣州與馬六甲這一段雙城傳奇其實是在當時條件下多元因素的歷史契合。后來澳門、巴達維亞(今雅加達)、新加坡的報刊業相繼興起,這時人們看到的是互為關聯的三城以至多城,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從廣東沿岸到南洋群島的近代報刊出版的活躍地帶。
這一時期至鴉片戰爭前,又有1835年的《廣州報》、1835年的《廣東新聞》、1838年的《各國消息》、1822年的《蜜蜂華報》、1827年的《依涇雜說》、1838年的《澳門鈔報》和1823年的《特選撮要每月統記傳》等先后創刊。特別是,不久后以廣州《澳門新聞紙》和香港《中外新報》等為標志的中國人自己辦的報紙具有歷史意義地出現了,中國近代報刊從開端走到了新世紀的門檻。梁發的兒子梁進德和澳門馬禮遜學院畢業生袁德輝在林則徐的召喚下加入了《澳門新聞紙》的編輯出版工作;廣州的民族資本在國內率先創辦了使人耳目一新的《羊城采新實錄》……廣州在整個近代報業史中有著太多的記憶。報刊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又是文化發展程度的某種標志。所有這些事情都是那么重要,它顯示了一座城市固有的生活特質。
還有一些相關事情可以順便提及。馬禮遜1807年初到廣州時,這位25歲的年輕人在新的環境中還多少有些茫然之感。但當他27年之后在廣州去世時,其生命漂泊歷程,除傳教與辦報之外還留有如下記錄:他以極大的熱情與毅力編纂出版了《華英字典》。這部字典由三卷組成,1815年出版第一卷《字典》,1819年完成第二卷《五車韻庫》,1822年完成第三卷《英漢字典》。次年他將三卷合成一部六巨冊共4595頁的巨著,第一次將中英文字的藩籬完全打破,是中國歷史上出版的第一部中英大字典。他還先后編撰出版了《中文語法》、《中文會話與斷句》和《廣東省土話字匯》等書籍,翻譯了《三字經》、《論語》、《大學》《中庸》等中國文化經典,發表了《中國一瞥》、《父子對話:中國的歷史與現狀》、《關于中國與廣州》等大量中國社會評述。他引導郭士立編寫《中國史綱》、《開放的中國》,為西方國家開辟漢學鋪墊了基礎。他引進英國鉛印技術鑄成了第一副中文鉛活字,是中國近代印刷業的先行人之一。在澳門馬禮遜墓的中文石碑上,有這樣一段記載:“當其于壯年來中國時,勤學力行,以致中華之言語文字,無不精通。迨學成之日,又以所得于己者作為《華英字典》等書,使后之習華文漢語者,皆得借為津梁,力半功倍……”⑤
這些近代往事已如煙般消逝。一百多年之后人們發現,除了在圖書館中留有某些記載之外,遍尋城中幾乎找不到當日這些人和事的點滴痕跡。他們在這城市的街市巷陌和公眾視線中消失得如此徹底,就如同從來不曾存在過。
季節的風依舊在吹,是當日的建筑不能承受太多歷史煙云,還是今日的街道已經銷蝕了這些舊日痕跡?
① 見 [英] 馬禮遜夫人著 顧長聲譯《馬禮遜回憶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P.38
② 見 [英] 馬禮遜夫人著 顧長聲譯《馬禮遜回憶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P.94—96
③ 轉引自熊月之 《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P.105
④ 見廣東人民出版社《嶺南近代報刊史》P.36—40
⑤ 見 [英] 馬禮遜夫人著 顧長聲譯《馬禮遜回憶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P.99 / P.309;參見沈偉福著《中西文化交流史》(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457—459
【下期預告】《近代廣州· 往事迷蒙 (4) ‖ 荔灣深處,西關人家》,敬請留意。
20171225(圣誕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