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室友突然問我,如果你正在干正事的時候,你的寶寶一直煩你,你會怎么辦?
我翻了個白眼。
室友老是喜歡問一些奇怪的問題。
比如你未來的老公出軌怎么辦?
比如你以后喜歡的人性格和你完全相反怎么辦?
諸如此類,千奇百怪,層出不窮。
我也會認真的設想可能性,然后回答。
但對于這個寶寶煩我的問題,我當即就拒絕回答:“我沒有寶寶,假設不成立,我拒絕回答。”
我想我可以回答很多問題,可是唯獨這個問題,我無法回答。
因為我還沒有為人父母,又怎么會知道父母對待子女的心情如何?
2.
我想我很多時候,我并不能理解父母的心情。
甚至,父母也不能理解他們父母的心情。
也許是因為父母從小在外打工,奶奶脾氣不大好的原因,我總覺得我對于親人的感情非常淡薄。
有些感情的付出與得到注定是沒辦法平等的,而對于我來說,親情只怕是我所有感情中最沒辦法對等的感情。
記得有一次媽媽說,我說不想她,她哭了一夜。
我堪堪回憶起了我說這句話的情景。那個時候還小,想念是什么?
這樣抽象又虛無的東西,那時候哪及一顆糖重要。
3.
媽媽有一次和我說,她小的時候,在紡織廠當學徒,外婆老是要去看她,她特別不理解外婆,覺得有什么好看的。
現在,她說她理解了外婆。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我也不能明白這份感情。
如同我不明白為什麼奶奶是懷著什么樣的心情接我的電話。
如同我不明白媽媽是用什么樣的心情經常給我電話。
如同我不明白爸爸對他人,表現出來的對我的愛,又是什么樣的愛。
我想我不理解。
所以我還是會和爸爸吵架。言語尖銳。
4.
不理解又有什么關系呢?
我想我以后一定會成為溫和的人。
不是說話輕聲細語,而是開始溫和對不理解不明白的每個人,溫和的對待每一份我不理解不明白的感情。
時間終將將我身上的戾氣與鋒芒逐漸磨平。
然后我會慢慢理解、感動于這份生命中這份純粹的感情。
有的老媽在我學習的時候給我電話,我會有些不耐。可是我會關上書,控制好心態,細細和老媽講生活中的小事。
奶奶問我智能手機怎么用的時候,我會盡可能的多次告訴她什么圖標有什么功能。
盡可能的溫和。
不理解真的沒關系。可是,也要學會看到家人的好意。
每一份好意都應當被溫柔以待。
何況這份好意來自生命中不可或缺之人呢?
我想,在某年,我回想起來,我會慶幸自己在那個時候沒有負了他們的一片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