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說起來帶給我的第一印象。似乎不是那么的起眼,不及重慶和四川的火鍋的熱情,更不是上海北京那些繁華,也不同于同是云貴高原的云南那般吸引游客。似乎來說,就好像雞肋,食之無味,卻又棄之可惜。這些印象都是源自于一個,沒有什么見識的少女。當然旅行的意義都一直在于,不斷的顛覆著自己從前的固有墨守成規的想法,學會如何去接納觀察新的事物,感受新事物對舊心靈的抨擊。
慚愧的是,每一次的旅行之前,我都沒有細細的去了解這個城市或者地方。對于一個地方與城市的印象來自于自認為的想法。不過很快那些片面的想法,會被熟悉也了解所瓦解。
17/7/20
旅行分很多種,有人認為旅行是一種享受,而我認為旅行并不是去享受而是去感受一個自己從未涉足的地方,那也就意味著安逸的躺在家里會比旅游更加的舒服。所以那天我感冒著,頂著鼻塞從12點睡到6點就起來,準備這一段未知的旅程。動車好像從上午九點多來到下午1點多,好像需要5個多小時。冗長的時間再加上鼻塞的不舒服,讓坐車變得無聊,卻不知道接來下的旅程還會有更多的時間呆在車上。
三都縣記得導游說過是一個在貴州南部,與廣西的交界之處的小縣城。看到車票的背景,似乎已經可以聯想到那個小縣城長什么樣子了。就像是那些普通的小農村吧,摩托車在泥路上濺起水花,村里的大黃狗趴在那些沒有什么設計感的村屋前。當然,那個小縣城,僅僅只是這個旅程中的匆匆過客,也不知道這個小縣城里每天會上演著什么樣的故事。
而到達三都縣,還有三個多小時的路程需要趕去另外一個縣城-荔波。
本來還在回憶,驅車的三個小時的路程中有沒有些瑣事可以記錄下來。卻發現,一路上還是那些山啊路啊。我還真是缺少發現生活生活美的態度。
從2點多開車到5點多,終于到了荔波荔波這個縣城。其實感覺荔波這個名字,還蠻美的,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或許那兩個字,都不是俗字吧。吃完團餐,我們幾個都想想還是要去覓食。
晚上的荔波,所以便有了荔波的這個美食街。很遺憾的是,我們去了另外一條商業街,就好像90年代那時候的步行街那樣子吧,雖然政府對每家商鋪都有要求,但是每家商鋪用大聲公的叫賣,路上匆匆的人群,和街邊沒有管理的那些小販都給人一種不舒適、凌亂的感覺。
荔波可能是一個新興的小縣城,旅游業的發展給這個地方帶了新的商機。但是可能時間太短,很多的基礎設施還沒有做全吧。或許過兩年之后再去,會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那時候天還沒入夜,但是街頭已經開始熱鬧起來。
我常常在楊梅湯和酸梅湯之間搞混,至今我還沒得出什么結論來。但是可以確定,我喝的的確是楊梅湯,因為上面漂浮著幾顆楊梅。說起來,我的楊梅有著挺深的執念。初中的時候,讀過一篇文章,忘記題目是什么了,但是卻記得作者說他的童年吃他家鄉的楊梅吃到牙齒酸了。剛剛我上網查了,原來題目叫做《我愛故鄉的楊梅》,就是因為那短短的三頓話的文章,就讓我從那時候起對楊梅戀戀不忘。
終于這天,喝到楊梅湯。同時也很慶幸,楊梅湯里頭飄著這顆楊梅。雖然沒有童年那時候想象中那般酸甜的味道,但還是說結了個念想吧。但是我還是想吃,那種新鮮從樹上摘下來的楊梅!
想想其實自己的味覺,還是挺難去接受新的食物吧,但也有可能或許真的不合口味。在點米豆腐的時候,我還是很好奇,什么叫米豆腐?我原以為有豆腐的味道,但是當他上菜的時候看到一大盤,長有點像黃色的涼粉的粉條,食欲還不及旁邊那些干辣椒、花生米、香菜那些配菜。前幾口感覺還好,因為味覺還沒開始開發,伴著配菜感覺還好。后來卻莫名的覺得那些米豆腐有點兒餿,也有可能是米餿味兒吧。
不得不說還有一種驚天泣鬼神的配菜,學名還挺好聽,叫“折耳根”。但是知道俗名的時候,就嚇到不輕“魚腥草”。魚腥草是一種當地很普遍的涼拌配菜,我幾乎在很多地方小吃都可以見到,據說他可以除濕,適合當地人。一開始,我還抱著躍躍欲試的態度,咬下去那一瞬間其實沒什么感覺,默數三秒之后,口腔就會蔓延著魚腥草特有的味道-腥。確實不是很多外地人能夠接受,當然除了我們的全陪導游還有和我們一桌吃飯的一個阿姨。
當吃完宵夜已經八點多了,我跟我們幾個人說。我們幾個都還是未成年人,還是在九點前回去吧。雖然我這么說,但我確實挺迷戀夜市的,可能長那么大,可以自由的去夜市的機會真的沒有那么幾次。之前沒說,其實荔波的這個小縣城,真的挺多人的。我也不知道是旅游的人多還是生活在哪兒的人多,去的時候是星期四,但是街上卻還是那么熱鬧熙攘。不看照片就忘了,那時候還有一種上面的那些小火車,好像20錄取一次,帶你逛逛荔波的夜市。其實我還挺想去試試的,但是身邊的人卻說幼稚哎。
那么從廣州南到荔波小縣城的那么一天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