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y ? 唯藍
今天在地安門區域走訪回來后,我心情真的非常沉重,沉甸甸的。可能也跟我有點累了也有關系。我耳邊仿佛還回想著大媽的聲音,鏗鏘,有觀點,也充滿了對生活的無奈。
看到老城區內一些老北京居民的生活狀態,我忍不住心酸,盡管在多年前我就知道老城里有些本地居民過的并不好,不過今天直接活生生的面對他們,感受他們情緒的噴發,還是忍不住難過。
如今這片胡同里留下的都是些什么人呢?外地人,做買賣的,租房的,反而是北京本地人很少很少。一個大媽說了,她們一個院里十四戶,只有五戶是北京人,其余都是外地人。另外一個院里一共八戶,四戶是外地人。看來外地人已經占了大部分。我問外地人都是做什么的?大媽說賣蔥的,賣菜的,開店的,各種做買賣的,也有單位上班的。胡同里留下的北京人年輕的很少了,小孩子也少,老人比較多,最近走訪了幾次,這說法跟我們的印象是相符的。
另外一位大媽從小就在這附近長大,后來嫁人嫁到這片胡同,和娘家都離的都不遠。也有些老北京是跟著單位分房搬遷過來的。地安門附近區域很多平房是公房,他們這些老人也都是有工作退休下來的。
一個大媽家里五口人,目前住著二十二平米的房子。有的房子十幾平米,住四口人。胡同里的平房面積都不大,一般最大也就十幾個平米二十平米的樣子。一個十平米的房子租出去月租是一千塊錢。這價格比五環還便宜。
很多本地居民面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孩子長大了要結婚,往哪住?房子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一位大媽的兒媳婦娶進來全家人就住一起,中間拉個簾。媳婦倒是挺好,不嫌棄,但是老人心里過不去,覺得對不住孩子,共處一個空間內,什么都不方便,說的俗一點,連放個屁彼此都能聽得一清二楚。
面臨這個問題的居民,是很希望拆遷的,因為掙錢少,無法承受目前北京的高房價,拆遷是改善他們住房條件的一個機會。但是一方面拆遷條件每年都不一樣,總是變,另外一方面最近幾年拆遷的補償條件越來越不如從前好,很多居民無法接受這樣的補償條件。
當然,如果不存在這些現實問題的居民,他們并不愿意離開這里。城中心的生活便利性極高,比如這個片區,附近有鼓樓中醫院,積水潭醫院,還有一個大醫院,平日里遛彎健身離公園也非常近,都是幾步路就到的事。
現狀就是,能買的起房子的家庭,都已經在別處買樓,搬走了。買不起的,就只能留在這里。
大概七年前,也就是2010年的樣子,老城區居民就不允許燒煤供暖了,全部靠用電采暖,冬天開電暖器。我問他們冷不冷。大媽說用電供暖很費錢,自己退休了收入不高,孩子收入也不高,還買不起房子呢,到處都用錢,得省著。為省電錢冬天很少開電暖器,如果覺得冷了就鉆被窩里睡覺。
另外一個大媽說她們家電暖器老開著,一點不冷,每個供暖季要八千塊錢電錢。我算了算,我家是市政供暖的,非常暖和,按90平米,一平米三十的采暖費,一年需要花2700元,確實和用電比起來便宜的多。并且用電采暖估計再暖和也無法達到樓房供暖的效果,如果要達到接近樓房的效果,體感上感覺舒適了,真是造價不菲。社區會給每戶報銷一部分,也就是一千多塊錢,如果開足馬力燒電暖器,這個補貼確實遠遠不夠。很顯然,她家的經濟條件好一些,也不存在孩子沒房住的情況,所以她沒有離開這里的愿望。她也是土生土長老北京,三十年前遷來這個地片。
言語間我能感受到大媽們的無奈,焦慮。
我忽然靈機一動有一個想法,趕忙折回去找剛才聊天的大媽們,好心的告訴她們:如果想解決錢的問題,掙游客的錢是個好主意。
一個大媽說不行啊,人家干那些不要北京人,人家覺得北京人懶。她理解成去做人力三輪車夫這個工作。
此時我非常實在而誠懇的點頭:好像確實如此哈。
我說大媽,咱們可以想點辦法,自己掙游客的錢,不用參加到那些有組織的公司里。
大媽什么也沒說。也不知道有沒有聽進去我說的話。
在我看來,積極的想方設法尋求解決途徑,是一個改變現狀的好辦法。大媽現在缺錢,應該努力想法子利用身邊的資源去掙錢,改變現狀。
依婷跟我說:在歐洲旅游,老城區住的也是比較窮的人。經濟條件允許的都已經搬走了。
這也許是個現象。那些胡同生活不能滿足需求的家庭里,有能力的家庭會搬走,沒有能力的家庭只能守著舊土,眼巴巴的企盼著改變。如果沒有改變發生的話,他們只能繼續在此生活和等待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