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孩子早年接受的教育都有什么特點

什么是時間呢?如果沒人問,大家都知道它是什么,但如果要對其下一個精確定義,就很難。

同樣,要給什么是優秀的孩子下一個普世認同的定義,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不過,人本心理學之父---亞伯拉罕?馬斯洛---發起的對于一批“自我實現的人”的觀察與研究,對于回答什么是優秀的孩子,或許具有重大的啟發意義雖然他的觀察和研究對象主要是成人,但畢竟優秀的成人也是經由兒童發展而來,優秀成人身上所具有的品質和能力,絕非一夜之間忽然冒出來的,幾乎都是從童年期開始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因此,對于優秀的成年人所具有的品質有哪些以及是怎么形成的的觀察與研究,往往對于定義什么是優秀的兒童,更有說服力。

亞伯拉罕?馬斯洛與艾維林?巴斯金博士以及丹?利德曼合作,采取迭代法和重復技術,篩選出一批符合研究標準的歷史及現當代人物,包括:

7名非常理想和2名很有希望的當代人;2名非常理想的歷史人物(林肯、托馬斯?杰弗遜);7名公眾人物和歷史人物(愛因斯坦、埃莉諾?羅斯福、簡?亞當斯、威廉?詹姆斯、史懷澤、A.赫胥黎、斯賓諾莎);5名相當肯定地有某些不足,當仍然可以用于研究的當代人;從3000名大學生中優選出來的20人

經過對這些杰出人物或代表人物的研究和整體分析,得出了以下19項最重要和最有用的總體印象:

其中約有12項,在一些孩子的童年期就開始顯現,然后繼續發展為顯著的優點,分別是(隱去上表中7項):

其余的 7,更多屬于成年期的總體印象,是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才逐漸出現的結果,分別是:清新的鑒賞力、高峰體驗、人類同族感、對文化同化的抵制、不完美、具有堅實基礎的價值觀體系、二分法的消解。

因此,以上12項,如果說不能代表優秀孩子的全部,也從接近實證研究的角度,被賦予了如何定義優秀的孩子的巨大的參考價值。



現在圍繞這12項其中的7項進行分析和思考,關于優秀的孩子,早年接受的教育都有什么特點,就建立在這些分析的基礎上。

1.對現實的感知能力強

是指對現實中事物的感知、理解、洞察、判斷能力,總是比一般孩子要高,在此基礎上,他們對未來的預測的準確率總是相對較高。

這種能力繼續發展,到了成年期,就成為獲得成功的一個異常重要的品質,在馬斯洛選取的那些研究樣本身上,不管是自然科學領域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偉人,還是人文科學領域以詹姆斯為代表的偉人,還是政治公眾領域以羅斯福為代表的偉人,以及其它按照迭代法挑選出來的樣本身上,都體現了對于現實極強的感知能力的特點,這種更強的感知、理解、洞察與判斷能力,在重要的維度上促進了這些人獲得成功。

但是,他們是如何才做到這一點呢?

為此,馬斯洛等進行了一些測試,測試結果顯示:與缺乏安全感的學生相比,在更具安全感的學生身上,發現了能更準確判斷自己老師的傾向,也就是說,在S -Ⅰ測驗中,更具安全感的學生得分更高。

隨著研究的深入以及更多的實驗,逐漸更明顯地看到,這種優勢擴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在藝術方面、在智力方面、在學習成績方面等等,都比缺乏安全感的學生,表現出更高的效率。

針對這個現象,馬斯洛等繼續通過實驗尋找進一步的解釋,在試驗中發現,安全感更強的孩子,在需要做出判斷和預測時,會更少受到愿望、欲望、焦慮、恐懼的影響,或更少受到由性格決定的樂觀或悲觀傾向的影響,所以他們才能更迅速更準確地看到被隱藏和被混淆的現實,同時對未來的預測的準確率總是比安全感不足的孩子更高。

因此,一個具有啟發意義的結論就可以這樣作出:如果說“對現實的感知能力強”是優秀孩子的特征之一的話,那么前提就是他要具有更強的安全感,而讓孩子感到安全的早期養育方式,主要具有以下的根本特點:

1)這些父母對孩子發出的信號所代表的意義,相對更敏感、理解更準確、回應更恰當,在此基礎上和孩子每天的“同步互動”---在理解孩子行為之下的真實意義、同步孩子節奏的基礎上與其互動---比其它家庭更多,同步互動也是孩子與父母之間形成“安全依戀”的重要決定性因素之一。 與此同時,孩子天生的氣質、秉性特點,也被這類父母考慮到,并納入到同步互動的實際養育行為中,往往會根據孩子獨特的氣質特點,預測孩子在各種情境中的反應,并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這種養育與氣質特點的吻合,將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安全感,同時,氣質得以良好發展,并構成健全人格的基礎

2)合作而非控制,比如為孩子設定重要的規則,但一定允許孩子抗議,制定規則與引導孩子執行規則,本身是一個技術含量比較高的家庭教育過程:規則既不能將孩子限制過死,又不能讓孩子因缺乏規則和界限而適應不良或感到不安全,同時在審慎制定規則之后,容納孩子對新規則新界限不適應的抗議,并在情緒上進行支持,但絕不因孩子的抗議而中途妥協,而是和善而堅定地推進新規則的落實,這一點,優秀孩子的父母相對來講,做得比普通孩子的父母更好

3)更多地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在情感上是可獲得的而非疏離,比如父母共情能力很強,經常將心比心地感受孩子的感受,即便是在所謂“孩子不聽話”的時候

4)為發展中的孩子,不停地搭建協助其更好適應世界的語言、思維和技能的腳手架

2.自我接受

優秀的孩子,對自己的接受性更強,雖然這些孩子并非“完人”,他們也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他們也會因為自己的缺點而感到內疚、羞愧、沮喪、焦慮,但他們更愿意采取“接受”,而非“逃避或厭惡”的方式來看待自己身上的缺點,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

由于對自己缺點與不足,發自內心地接受與承認,接受一個“真實的自我”,在接受自我的基礎上,這些缺點與不足所導致的內疚、羞愧、沮喪、焦慮,更容易轉化為改善的動力,而不是占據孩子內心并毒害他的心靈,這些毒害容易導致孩子低自尊、敏感而多疑、撒謊、自卑、退縮。

而自我接受的孩子擺脫了這些毒害,并以此為契機,不停使自己得以改善和進步。

優秀的孩子,得益于父母首先對自身不完美的更大程度地接受,而后再對孩子的不完美的更大程度地接受:

父母更大程度地接受了自身的不完美,因此更大程度地避免了將自身的缺點與不足投射到孩子身上,如果父母不接受自身的不完美,就會將其進行投射,以防御這種因厭惡自身缺點所產生的焦慮。父母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當然就成為了孩子學習的最佳榜樣。

接受自身的不完美,這是獲得升華的前提,而升華是抵抗焦慮的唯一有效的方式,因此,孩子也從中學到首先接受一個“完全真實的自我”,然后進行升華,不停使自己得以改善和進步,日積月累,孩子越來越優秀。

3.自發性

普通孩子的動機是:為了使他們所缺乏的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感需要、愛與歸屬需要、自尊與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而奮斗或掙扎,而掙扎的方式外顯為各種阻礙他成為優秀孩子的行為,比如:對抗、拖延、無法在較長時間集中精力做重要的事,等等。

但表現優秀的孩子幾乎不缺乏任何一種基本需要的滿足,他們的父母在理解什么是安全感、什么是愛與歸屬感、什么是尊重上,做得更好,給予孩子的滿足更科學、更全面、更徹底,因此,這些孩子無須耗費精力在此上奮斗或掙扎,他們最深刻地贏在了起跑線上。

在此基礎上,自我實現的類本能的傾向性,會牽引他們試圖成長得更好、發展得更全面,他們發自內心地投入到嘗試、實干以及雄心勃勃中,這種內在的動力性完全超越了父母的監督與提醒,他們自己會提醒自己那么做。

而且最關鍵的是,他們樂于那么做。

4.以問題而非自我為中心

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那些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自尊需要等一直沒有得到很好滿足的孩子,往往會被困在自我與父母的不安全關系中而無法擺脫,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當遇到一個他們未必會喜歡的任務或工作時,比如學習,處于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這些他不喜歡的事情,就好像成為了為別人而做一樣,所以,他們難以做好,他們習慣將此當成一種負擔。

反之,處于自我實現階段的孩子,即便是這些任務或者工作,未必是他們喜歡的,但關注于解決問題的傾向,讓他們覺得這是“自己必須要做的”,而不是“為他人而做的”。

5.自主性

優秀的孩子,是由成長性動機而不是匱乏性動機所推進的。

所謂匱乏性動機,比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都屬于匱乏性動機,這些只能依賴于外界來實現,而優秀的孩子,因為匱乏性動機已得到較好的滿足,就像樹木需要陽光、水分和養料一樣,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安全感、愛與歸屬感以及尊重的滋養,一旦獲得了這些外在的滿足物,一旦孩子內在的缺乏由外在的滿足物所填補,個體的真正發展就開始了。

因此,他們不會固著在匱乏之中,成長性的內在需要成為推動他們自主前行的動力,他們逐步擺脫了依賴性,逐步實現了自主性。這種相對于外在環境的獨立性,讓這些優秀的孩子,即便面臨打擊、挫折、厄運、剝奪,也能更好地保持穩定和自制。

自主的另一方面代表著自我決定、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有主見自己拿主義而不人云亦云,他們對自己負責,這是一種微妙的素質,難以通過語言盡述,但卻非常重要。

根據阿希和麥克里蘭德做的大量實驗,顯示具有自主性品質的孩子,大約占5~30%,這個變動的比率根據具體的情境而定,當然這個比例之內的孩子,大概率能成為優秀的孩子。

6.超然獨處

用內心和外向,來形容這些優秀孩子并不恰當,也許更恰當的形容詞是超然獨處

他們從小就表現出更容易自己獨處一會兒,這種獨處并非情感的回避,而是因為他們更有能力將注意力集中到普通孩子難以達到的程度;他們發現保持安靜和專心致志并不是那么難;他們面對不滿意的結果時,并不像普通孩子那樣反應激烈;他們逐漸形成對情境的獨到見解,而非依賴于別人的感覺或看法

7.手段與目的的統一

優秀的孩子并不刻意區分手段和目的,他們甚至往往將達到目的的手段視為與目的一體,視為目的本身

他們比普通兒童往往更有可能純粹地欣賞做的本身;他們常常既能夠享受到達的樂趣,又能欣賞前往的過程;他們有時還能將最不起眼、最枯燥的活動或任務,變成一場具有內在歡樂的游戲、舞蹈甚至戲劇

我曾看到,在我的小圖書室里,六個孩子中的領頭羊,在完成我布置的將圖書從一個書架搬到另一個書架的枯燥任務時,那個領頭羊孩子,將任務分組,高的搬上層書架的書,矮的孩子搬下層書架的書,并且一起協商制定搬運路線,并協商如何在搬運的過程中如何配合既保證速度又能在高孩子與矮孩子中展開競賽......整個原本以為枯燥沉悶的過程,被這個優秀的孩子轉變為有趣、有序、充滿系統性和韻律的游戲。

以上,很難想象,一個缺乏安全感、缺乏愛與歸屬感、缺乏自尊與尊重這些類本能基本需要的孩子,會自動自發,會以問題為中心,會表現出自主的,會超然獨處,會體現出手段和目的的統一......

因此,那些優秀的孩子,父母在養育的時候,在保證孩子吃飽、吃好、穿暖的基礎上,主要精力投入到最大限度地去滿足孩子的安全感、愛與歸屬感、自尊與尊重感上 比如他們很少直接為孩子的學習而操心,而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幾乎都不是父母“在學習上操心出來的”。他們不是不愿意操心,而是沒必要,因為一個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自尊與尊重需要,都得到父母良好滿足的孩子,在學習以及其它方面表現出良好的自發性、以問題為中心、超然獨處、手段與目的的統一,完全就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類本能驅動的結果

而往往一個在學習上讓父母操碎了心而效果不好的孩子,更本質的原因,在于他的精力固著在了未獲得滿足的安全感、愛與歸屬感、自尊與尊重等基本需要上,這幾個基本需要并非可有可無,而是必須得到滿足,因為這幾個基本需要是人的“類本能”,決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如果得不到滿足,按照馬斯洛基本需要層次理論,孩子要在學習上自動自發、以問題為中心、表現出自主的等等,幾乎全無可能

其余的五項,包括謙遜與尊重、人際關系良好、道德規范、幽默感和創造性,相對容易理解,本答案因此略去



總結:以上粗略回答了什么是優秀的孩子,以及養成這些優秀孩子的父母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特點,在此歸納一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