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這篇文章,你會焦慮嗎?

01

有一次,我去上課路上,習慣性摸摸口袋,發現竟然沒有手機,我猜應該是落在宿舍了。只是,因為鈴聲快響了,我也沒能返回去看看有沒有。想問問還在宿舍的舍友確認一下,卻發現手機都沒有,要怎么聯系。無果,也就只能先去上課了。下課鈴聲一響,馬上跑回宿舍,看到手機放在床頭充電,這才松了口氣。

以前的人出門,忘帶了現金,焦慮,現在的人出門,忘帶了手機,焦慮。

一開始參加行動營的時候,新加了幾個群,每個群少的幾十人,多的幾百人,每天的信息多得數不清。一會沒看手機,就積累了幾百條聊天記錄。于是,原本就經常解鎖屏幕的我,頻率更高了。我生怕錯過一些重要的信息,生怕錯過幾個大大的紅包。幾天下來,我發現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干點正經事,甚至都有點懷疑加入行動營究竟是對是錯。

我給自己空了一天的時間,任憑聊天記錄的數字越來越大,我就是不點,待到晚上九點的時候,再一次過從頭到尾瀏覽一下,把幾條重要的信息點擊收藏。我發現,幾百天信息當中,也就只有不到十條對我而言是有用的信息。

是這些刷屏的信息重要?還是自己的注意力更重要?想起李笑來老師說過的,比金錢更重要的是時間,比時間更重要的是注意力。手機為我們獲取信息提供極大的便利之余,也剝奪了人們極多的注意力。專注程度下降了,心流時間減少了。科技帶來進步的同時,我們也面臨著挑戰。仔細想想,再重要,再緊急的事情,總不會通過微信來通知你吧?

所以,減少解鎖的次數,把注意力找回來吧。嘗試用“番茄工作法”,集中工作25分鐘,休息5分鐘,循環反復,勞逸結合。或者給自己手機安裝學霸app,在工作時間斷掉網絡,專注于當下的事情,減少外界的干擾,提升自己的效率。

02

訂閱了李笑來在得到的專欄,就會知道里面一直強調一字不差地閱讀。所這個觀念的影響,每次買來的書,都盡量一字一字地啃,遇到一些晦澀難懂的地方,也不肯跳過;訂閱了幾個專欄,由于時間關系沒能每天跟上進度去聽去看,慢慢也就落下了,連看也都不看了;知道聽書很方便,可以在通勤時間大概二三十分鐘就迅速掌握一本書的主要要領,可是,有時時間不夠,也就聽都不聽了。這里面的問題在哪里?

太執著于“完美”了,注意是“太”,因為不愿“錯”,干脆就不“過”了,這也是一種典型的焦慮心態。其實,書中結構固然重要,但是否每一部分,每一句話都對自己有用?或者對自己現階段有用?不見得。主要閱讀過同一主題的書籍,其最核心的概念和思想,大體也就可以掌握。專欄的更新也是如此,有空閑時間大可挑選自己感興趣的標題打開來聽即可。

書籍、專欄和課程,不是訂閱越多就越好,這些知識,不轉化為行動,就無法談及改變。《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里說到,只學不做等于沒學,只知不做也等于未知。如何更好轉換為行動?將學習的知識技能輸出筆記,嘗試復述給自己周圍的朋友聽,在這個過程中,就會更加清楚自己應該怎么做。

03

適度的焦慮,也是好事,也如壓力一般,可能帶給自己一些動力。考試適度的焦慮,能讓自己提起精神,提高警惕性,演講前適度的焦慮,能讓調動起自己的情緒等等。焦慮,就是在我們遇到危險的時候,給我們的信號,這是祖先遺傳給我們的。

然而,這一套心理機制,是有些過時了,我們需要主動修改這套規則,掌握一定的技巧。

想想最壞的結果。演講前特別緊張,生怕忘詞,生怕出錯,生怕觀眾笑話,想想最壞的結果,大不了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想到什么說什么,觀眾誰知道呢?面試前特別緊張,生怕表現不好,生怕給面試官留下不好的印象,想想最壞的結果,大不了就沒有這份工作,可以下次再來,或者另謀高就啊。

冥想放松。在舒適的環境中坐著或者躺著,想想處于一個優美廣闊的田野,深呼吸,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體緊張的部位。用力幾秒鐘,然后放松,至身體各個部分都放松下來,心情自然也就輕松許多。

運動鍛煉。每天保持適當的運動量,能夠釋放緊張感。散步、慢跑、俯臥撐等等,簡單的動作,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往往能夠有巨大收獲。

焦慮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焦慮,什么都不敢動手,例如動手點個贊什么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