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這本書是一個朋友的推薦,一個十足的伊坂迷,有一天興沖沖的發(fā)來消息說一定要看一看吉田修一的書,有本叫做《怒》。
雖然已經看過封面,但是拿到書的一瞬間還是感覺那種緊繃的張力一下子彈了過來,那種怒由心出,人卻游走在憤怒里的既視感讓我以為會有一個憤世嫉俗的主角。出乎意料的松了一口氣是在看完上部之后。那種淡淡的,口氣輕松的語調像是作者的有意離題。
有個習慣,在看一本書之前不會過多的去搜尋作者立意或者他人的感受,因為一旦在讀之前抱有一種思想,就像在看一篇命題作文,字里行間都充斥著主題,便沒辦法好好享受讀書這個過程,總會想著假如自己看不出這層深意就傷害了作者,就與世人格格不入了。況且一旦先有了先入為主的判斷,就很難用客觀的態(tài)度擁有自己的主觀意識。
所以剛讀完的時候,內心無限感嘆的是:明明是一些不相關的人,為什么卻因為一些不相關的事情而改變了人生的軌跡啊。蔣勛講紅樓的時候一直提到“命運”二字,他說“命”是出生就決定好的,是出身;“運”是后來的人生軌跡。想來“運”大概也不是能夠完全自己控制的,充斥左右的無盡變數(shù)總會令你措手不及。一直耿耿于懷直人那一句“即使不能葬在一起,挨著也行啊 ”,從心底里充滿了孤獨。尤其是讀到他的死,那種明明已經做好了安安靜靜迎接最后的打算,路上卻迎面撞到突如其來的愛。再怎樣淡然大概也會有一種為什么偏偏造化弄人的情緒揮之不去。直人的最后是不幸的,卻也是幸福著的不幸。
“信任危機”這個詞是后來想要了解這本書的背景時看到的,當場就有一種鼻塞的人嚇了一跳那種通暢的感覺。一本書的絕妙之處絕不僅僅在于它的文筆,它的結構和寓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更能讓故事增添幾分精彩。不同的“命”和“運”能讓不同的人有著完全不同的解讀。了解他人的感受本身就是一件很愉悅的事情,所以我們有時候會喜歡不停的閱讀各類人的評論,各持己見也不覺氣惱大概就是這個緣由。
故事中,不管是愛子對田代的懷疑,還是優(yōu)馬對直人的懷疑,當他們開始懷疑的時候,都忘卻了當初的信任是建立在愛之上的。不能說是誰的錯,只不過雙方的信任建立的基礎并不穩(wěn)固,田代對愛子有所隱瞞,而直人突然的出現(xiàn)和消失都弱化了這種基礎。信任達到一定的高的程度,就如同一棟高層建筑,根基不穩(wěn)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辰哉反復說的“因為我曾相信他,所以無法原諒他”就是最好的詮釋。對泉的愛和保護加深了田中背叛所帶來的傷害,這種沉默中的爆發(fā)最終葬送掉了自己,留下了故事結尾頗值得惋惜的一個遺憾。
想象中,愛子和田代在車站中飛奔的場景不僅帶給了洋平無盡的感慨,更是把這份感慨帶給了縱觀始末的讀者。這是愛子和田代的重生,更是“信任”的重生,愛與信任的天平在這一刻終于達到了一個平衡點。
結局并沒有明確提出兇手山神憤怒的緣由,是與被害人之間有著某種不為人知的仇恨,是對社會失望而惡作劇般的有意為之,還是單純的抱著上帝視角想控制別人的人生。故事首尾各留下一個“怒”,讓讀者陷在這場混亂中尋找自己心中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