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的富足帶給孩子什么?

現代生活物質的富足,不但淡薄了親情,涼薄了人情,更刻薄了教育。

1

元旦那天,全家人在一起聚餐。開席前我總是覺得怪怪的,明明是中餐怎么氛圍卻像西餐廳一樣儒雅,讓我覺得女兒的咿咿呀呀倒和安靜的氣氛有點不合,不好意思地示意她小點聲。原來大家都忙著看手機呢,舅舅忙著給小樹澆水;表弟忙著看小說;弟媳婦忙著自拍;老爸忙著刷微信;就連5歲的外甥女都拿著Ipad忙著打游戲,干什么的都有唯獨少了點兒中國式飯桌上的寒暄。

這時剛剛會說話的小侄子不干了,拉著他媽媽衣服,要搶手機,結果他媽媽一只手刷著朋友圈,另一只手伸進包里掏出了一個小手機,丟給他,眼睛自始至終沒有離開自己的手機。你還別說真管用,小侄子立馬不鬧了,自己擺弄去了。

“亮亮好厲害,你這么小就有手機了?”我探過頭去想看清楚這個孩子的模擬機都有些什么功能?

他卻好像怕我搶走他的寶貝,于是抱緊了手機把身體轉到另一邊,還警惕的不時扭過臉來瞥我一眼。

我們小的時候,哪有什么電子產品,一個臟兮兮的沙包就能和幾個小伙伴玩兒一下午。

現代化的電子設備功能齊全。電視上、電腦上、手機上詩詞、兒歌、動畫片一搜一行行。都說閱讀是開啟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戶,家長沒時間,有某叔,他肚子有很多故事等著你。

電子產品的普及確實給我們的生活與孩子的成長帶來了諸多便利。就拿孩子的閱讀來說,網絡上的信息量是我們家中無法容納的,但是我卻發現孩子看書是從撕書開始的。這是他們感知世界的一個部分,當他連撕帶咬時他會知道書的質地,聽到翻書的聲音,以及撕書時力量的釋放,并鍛煉了小手的協調能力。而機器放出來的音頻,只能觸碰孩子的聽覺感知。

2

前兩天,我在電腦前寫作,一歲多的女兒走過來,伸手要抱,于是我放下正構思了一半的文章抱起她在屋里轉了一圈像是完成任務一樣把她放下,并貌似很耐心的告訴她:“你自己玩兒,媽媽還有事情要做?!迸畠好黠@有些不愿意,但是還是懂事地勉強點點頭,然后抱自己的小熊去了。

可沒過兩分鐘,女兒又扎著兩只手站在我身邊示意要抱。于是我遞過一個玩具小狗,女兒伸手接過,正準備去玩,看我又趴在了鍵盤上,于是又開始哼哼唧唧吵著要抱了。

我的思緒一下子就被打斷了,有些不耐煩地說:“你不是有那么多玩具嗎?自己去玩呀,媽媽在寫東西?!闭f完我就有些后悔了,看著女兒眨巴著兩只無辜的大眼睛,可憐巴巴地看著我,眼簾呼扇呼扇??次覜]有要抱她的意思,收回了兩只小手,放于胸前作揖狀,兩汪清水似的眸子里泛起了淚光。還不會說話的她一個眼神就觸碰到我心里最柔軟的地方。孩子是天生的演技派,剛被我抱起,她立馬就破涕為笑。

無意間瞥到桌上放著的《童年的秘密》頓覺有點自愧不如。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是:我們應該對孩子保有一顆敬畏之心。在女兒身上我看到了寬容,在她稚嫩的意識里還沒有時間的概念,她雖然不愿意,可還是接受了我的敷衍行為。我們總是不耐煩地對待粘著我們的孩子。

大人們也總是嫌孩子怎么又來煩我了,我已經警告你兩次了,我已經原諒你三次了……可是孩子對我們粗暴行為總是溫柔以待,他們對成人行為的原諒與包容遠遠不止三次,五次,或是三十次。

我一邊抱著她在屋里轉悠,一邊在腦子里反思。走到房門前,門上掛著的水果圖片,吸引了女兒,她興奮的用手指指點點的。于是她指一個,我就念一個。突然覺得廣告中點讀機是個好東西,原來它的設計原理就是根據孩子的這些行為來的。

我發現女兒對平時自己經常吃的東西點擊的頻率就高,而且每當我讀完她就開心地笑,仿佛在回應我什么。開始我沒有在意,覺得只是巧合,后來我細心觀察,有些水果也許是顏色不鮮艷,也不是外表不好看,也許是她沒見過,像榴蓮、甘蔗,她從來不點。可是對蘋果,香蕉,橘子這種天天吃的每次點到,她就咯咯咯地笑。

我打消了給她買點讀機的念頭。機器的模仿發音是可以陪伴孩子成長,但是收不到孩子發出的信號,也給不了孩子積極的回應。

3

社會的發展飛快,形形色色的親子商品遠比我們小的時候豐富得多,也確實給家長們帶來了便利。從小生命一降生就有橡膠奶嘴代替了母親的乳頭,孩子的吮吸是有記憶的,有某滋、某臣奶粉公司居然聯合醫務人員操控了孩子第一口奶。這也正中了有些怕身材走樣的愛美母親的下懷。

紙尿褲的發明不知道是多少母親的福音。干爽型、透氣型,但是每一位女生每月那幾天的感受如何呢?再零觸感又如何?畢竟還是不舒服的。更何況成人是每月就那么幾天,而剛出生的孩子卻是24小時負重帶著它。

都說母親是辛苦的,我舉雙手贊成。尤其在孩子會走路之前,只要她醒著,幾乎都是要手捧著的,做母親的沒有幾個腰背是好的。小東西們好不容易開始學習走路了,商家們推出了學步車。既不會摔跤又省事??墒锹匚野l現了,在學步車里,孩子其實并沒有好好走路,輪盤的靈活使得孩子腳尖輕觸地面就可以快速漂移,走得比我都快,但幾乎沒有一步是整只腳著地的。其實學習走路時摔跤是每個人成長中的必修課,摔倒了爬起來,是在培養孩子勇敢、自立、腳踏實地的精神。而且手拉手的學步以及親子間肢體的親密接觸是增進孩子和父母感情最好的方式。

家長們往往癡迷于為孩子營造物質生活的富足,卻忽視了孩子思維能力的匱乏、動手能力的欠缺和感情世界的貧瘠。我欣慰物質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捷與滿足,更希望孩子感受創新產品帶給他們打開眼界的沖擊。但是平日里和孩子面對面眼神的溝通,晚餐后和孩子手拉著手體溫的傳遞,假日里手把手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示范,這些生活中點點滴滴心與心情感的交流也同樣是他們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