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過度收藏
我們很多時候,在網絡上漫游的時候,都是沒有目標、漫無目的的,看到什么感興趣的、好玩的、有干貨的都收藏。
收藏解決了我們暫時的焦慮,卻帶來了更大的問題——以后再看等于再也不看。因此,當你囤積了一段時間后,會更加焦慮,造成惡性循環。
當然,這時候你可能很灑脫地告訴自己,收集了這么久、這么多,也完全用不上,干脆就單獨歸檔或刪了,從頭開始吧,于是,又一輪循環開始了。
這也正是我們在信息時代,面對信息泛濫所產生的時代綜合癥——松鼠癥、焦慮癥和懶癌,也被戲稱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三大絕癥。
印象筆記作為一個便捷、好用的云筆記,可以幫助我們收集各種類型、各種來源的信息,但我們也要避免過度收藏,根據自己的目標和關注點來收集那些對我們有價值的信息,如果沒有價值,再好的信息我也不會要。
2、不會提取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情況: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問題時,總是不斷地重復犯錯,很多時候,需要多次犯錯,我們才能在以后避免。這種現象就是我們不會提取知識造成的。
我們知道,人腦和和電腦的一個很大區別就是,對于電腦來說,硬盤里存儲了很多文件,當它讀取時,這個文件不會發生任何變化,不論是它的內容,還是它在電腦里的位置。
但是人腦就不一樣了,它在“讀取”大腦中已有的知識時,這條知識相對于大腦就發生了變化——它在大腦中的激活程度提升了,在今后再次讀取的可能性會更大。
也就是說,知識通過短時記憶存儲在我們大腦里時,神經元的周圍會長出一根很細很細的絲,如果經過間隔的重復,這跟絲就會慢慢地變粗變硬,你對這件事的記憶也會越來越深。
采銅老師曾經說過“我們每個人所具有的有效的知識資源不是由我們接受、存儲、管理了多少知識決定的,而是由我們提取、使用了多少知識決定的”。
我們使用印象筆記來進行知識管理,就是幫助我們加快這個提取的過程,通過知識體系、標簽體系和搜索方法,讓我們在需要的時候快速找到相關的知識。
3、不會關聯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我們人類可以保留在大腦中的短期記憶通常有著非常嚴格的限制,大約為7件事物。但是,我們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要在各種各樣的信息里漫游,那么多信息,我們怎么可能記得住?
不過,心理學家也有另外的發現:如果我們將事物分組,就可以快速記憶。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比如,你被指派去買10樣東西:蘋果、牛奶、啤酒、酸奶、獼猴桃、雞尾酒、香蕉、奶酪、二鍋頭、菠蘿,按照這樣沒有邏輯的順序,你很難記住這些事物。
但如果我們對其進行分組,就可以快速記住。比如,我們可以分成:水果、奶制品、酒類三大類。其中水果,包括蘋果、香蕉、獼猴桃、菠蘿;奶制品包括牛奶、酸奶和奶酪;酒類包括啤酒、雞尾酒、二鍋頭。這樣將相似的事物關聯起來,就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記憶。
在刻意練習這本書中,也提到了一個概念,叫“心理表征”。象棋大師在看到一盤棋時,他們不僅會看每個棋子的具體位置,還包括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也就是一些有規律的“數據塊”。
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找來兩組棋手來進行測試,其中一組是國家級的大師,另外一組是水平一般的普通棋手。在他們面前各擺了兩幅棋盤,其中一副棋盤是由專業棋手下出來的,而另外一副則是隨意擺出來的。
對于第一幅棋盤,大師和普通棋手在觀察五分鐘后,能記住的棋子有顯著差別,大師能記住差不多2/3的棋子,而普通棋手只能記住4個。但令人意外的是,對于第二幅棋盤,也就是隨意擺放的棋盤,大師的記憶相對普通棋手并沒有顯著差別。
書里還提到了另外一個案例,一個句子,我們把里邊的詞語完全打亂,讓你從第一個詞開始記憶。比如“前面的、以至于、肚子、花生、他的、咕咕叫了、太香了、他、那個女人、在吃、起來、不由得、花生”,普通人聽完能記住前邊6個就很不錯了。
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些詞語組成一個完整的、表達清晰意義的句子,比如“他前面的那個女人在吃花生,花生太香了,以至于他的肚子不由得咕咕叫了起來。”這樣,我們基本上能記住這句話所有的內容。
讓知識產生關聯,最好的方式就是從問題出發,帶著問題去找解決方案,圍繞一個主題深入研究。比如,我在準備知識管理的主題分享時,就找到了過去收集的關于這個主題的文章,以及經典的書籍,然后結合自己的理解,來構建自己的框架。
4、不會應用
當我們學習了一個新的知識,一定要提前構思一下——這個知識將會如何改變我的行為?將來我可能會怎么用它?因為很多人的問題并不是缺乏知識,而是到了某個時刻想不起來應該用什么知識。而這種提前聯想(將來我可能會用這個知識來解決什么問題)、思考和提問,就可以形成一種”自動觸發“,到了某個問題,就可以立馬想到相應的知識。
大家都知道李叫獸是在營銷領域很厲害的一位90后,現在是百度的副總裁。李叫獸曾分享過他是如何應用知識的:看到一種理論后,他會找到5個以上可以用這種理論解釋的現象。
比如神經心理學上的一句話“人的爬行鬧(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腦)更加喜歡視覺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大部分人看完這句話,可能思考不會超過5秒鐘。但是他卻思考了一個多小時。它想到了很多可以用這種理論解釋的現象:比如,iPod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進口袋里,相比- 小體積大容量的mp3,就好很多。
除了廣告文案,還有“理論的傳播”本身就可以通過這個理論解釋,比如“只要抓住機會,即使能力不高,也更有可能成功”,這句話早就有了,直到雷軍說了句“臺風口上,豬也會飛”,這句話才被廣泛傳播。還有很多我們常說的諺語,比如一石二鳥、槍打出頭鳥等等,都是這樣的道理。
關于如何應用,成甲曾經提出過一個“QCR”方法(汽車人方法):Question(轉化問題)、Connection(新舊聯系)、Review(定期回顧):
Question(轉化問題):在保存文章前,問自己幾個問題:為什么我想保存這篇文章?這篇文章中哪些內容對自己有啟發?它對我的工作生活能起到什么幫助?【因為我們的大腦只關心自己想關心的事物】
Connection(新舊聯系):我們要回答前面提出的問題,而寫答案的時候,不能看原文,要憑借記憶以及借用過去的經驗,跳出作者的思考邊界回答問題【學習知識的時候,一定要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我們尤其應該想辦法和過去的生活經驗建立聯系;我們大腦在記憶事物的時候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難輸入,易輸出”。在記憶輸入的時候,如果設置一點難度,那么我們回憶輸出的時候就比較容易】
Review(定期回顧):定期回顧的具體方法后邊會講到。
在實際應用中,我們如何避開這些坑?
1、確定目標
我們很多人的習慣都是看別人在看什么、關注什么,然后自己隨大流。比如看朋友圈里別人又轉發了什么熱文、花大量的時間刷微博、微信訂閱號,被各種標題黨吸引。我們看書、學習,都沒有自己的目標,看別人又推薦了什么好的書單、某大V又講了一種好的學習方法,最后,我們在這種低水平的勤奮中敗下陣來,陷入無盡的恐慌和焦慮。
實際上,獲取知識一定是為了解決某一個問題,或者是滿足某方面的好奇心。解決問題就是在樹立目標。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人生規劃,然后再有清晰的目標,為了實現目標,我們再去學習、再去搭建相應的知識體系,并不斷鞏固這個體系。
有了目標,我們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和技能,進軍哪些專業領域,在這些專業領域里,怎么分門別類的學習,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來。怎么獲取知識,怎么吸收知識,怎么吸收,怎么輸出,一切圍繞著目標就會非常清晰,避免做無用功。
2、優選知識來源
獲取知識的方式有很多:讀書、聽專欄、讀訂閱號文章、聽講座、看視頻課程等等。但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要篩選出優質的知識來源,才能不被信息淹沒。
我們可以根據個人目標和需求來選擇優質信息。比如,我要學習時間管理,我會找到這個主題經典的書籍來作主題閱讀,然后去找這個領域的大牛,去看他們在微信、微博上的分享的文章,帶著問題去學習。
我們要多關注頭部信息。以我自己為例,碎片化時間主要就是用來從得到上獲取知識。過去關注的很多訂閱號,現在都很少再看,基本上都是隔一段時間再打開看一次。并且看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非常的”標題黨“,把我關注的文章先收集過來,再找時間仔細閱讀。其他APP里邊的文章也是如此。
3、以慢為快,選擇一個領域作為突破口
曾經我也陷入過深深的信息焦慮中,看了很多關于知識管理、信息管理、自我管理、職業規劃的文章,但都只是略懂,沒有一個領域深入去研究過。
后來我就制訂了一個計劃,比如這周我只專注于知識管理的研究,我把收集過來的文章都仔細閱讀、提煉、寫筆記,然后再延伸到相關的書籍閱讀,把這個研究透了,再去研究時間管理。
有了這樣系統的研究,以后再看到關于知識管理、知識體系的文章,我都可以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去看作者的說法對不對?對我目前的體系有什么補充?我過去的某些想法是不是錯的,需要完善?等等
4、以問題為導向,按主題學習
舉一個例子:有一段時間我專注于學習“PPT設計”這個領域。
因為在職場滾爬摸打幾年后,我也深知PPT的重要性。但我也有很多困惑:那么多設計精美、邏輯嚴密的PPT,他們都是如何做出來的?是不是都會套用模板?如何才能讓邏輯更加嚴密?他們的配圖是從哪里找到的?我們該如何選擇字體和顏色?設計的時候,如何才能美觀?
帶著這些問題,我把過去收集的很多PPT相關的文章進行分類,關于字體、設計、圖片、邏輯等等,然后找到基本相關的書籍,開始了系統的學習。
5、善用標簽
標簽體系是對印象筆記的分類體系很好的一個補充,善用標簽,可以讓我們更加靈活自如地做好知識管理。
首先,你得知道標簽的幾個特點:第一,標簽數量多,可以多達1000個,而筆記本最多250個;第二,標簽可以層層嵌套,想分幾層都可以;第三,標簽可以讓一條筆記變得立體,一條筆記只能屬于一個筆記本,但可以有多個標簽
其次,你要有自己的原則:第一,標簽盡量不與筆記中的內容重復;第二,添加標簽重點不是你看到了什么,而是你想到了什么;第三,標簽應該簡介明了,易于管理,且不易混淆。
最后,關于標簽建立的具體方法,可參考我在簡書上的文章,《這樣使用印象筆記的標簽功能,會讓你的知識管理能力更加強大》。
6、定期回顧
前面也提到了,知識只有在不斷被提取、利用的過程中,才能加深、鞏固記憶,發揮價值。因此,知識管理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定期回顧。
印象筆記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定期回顧的方法:比如,你可以給某條筆記設定提醒時間,比如一周后,到時會提醒你這個事項;
你還可以設置一個定期回顧的標簽,任何值得多次查看的筆記都可以打上這個標簽;
最后,還有一種辦法,就是使用“最近一周創建或更新”這樣的搜索語句,把最近一周的筆記全部找出來來回顧。具體的方法我在課程里都有講到。
7、打造第二大腦和個人資料庫
知識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打造一個第二大腦與個人資料庫,或者說是一個可移動硬盤,讓大腦發揮思考與創造的特長,隨時快速調用、聯系新舊知識。
我們借助這個第二大腦存儲一切跟我們有關、對我們有用的知識,減輕大腦的記憶負擔。我們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或者進行決策時,可以快速調用第二大腦,這也是知識管理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