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無法讓我們到達的地方

在天涯論壇上搜“良知”,彈出來點擊率很高的是一篇12年的帖子:《昆明公交殺手,你的良知何在?》,下面跟了30幾頁的回帖,網(wǎng)友們紛紛表示氣憤和不解“這事是真的嗎?”

如果這件事不能喚起我們的記憶,當年備受關注的藥家鑫案會讓我們不禁奇怪,這些人到底怎么了?
高校大學生殺人,中科院博士服毒自殺,為什么我們學到的知識無法化解這些悲劇?那是否還有知識觸碰不到的地方?

蓋人生只性是主知,情識乃客知,去其客知,真知始見,此即誠明之謂。誠而后明,非平日五官情識可知,孟子稱為“良知”,言其所自出也。即后儒良知之說亦如是,不過為真知之初用,進一步則可知矣。

孩提時代,我們不知道G=mg,但我們知道,有人給了自己喜歡的玩具,會笑,如果這個人很親密,再給一個大大的擁抱,看到丑陋的畫面,孩子自己會皺眉。孟子說:“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什么是良知?
我們生下來就有的道德感。這里有一個前提是接受孟子的性本善的說法。他就像我們生下來就帶著的小種子,有的人的種子長成了參天大樹,有的人的種子長成了灌木叢,有的人的種子還沒長就已經(jīng)枯死了。

有一天在廣場上,看到倆個家長各自領著自己的孩子在廣場上玩兒,孩子們還不會說話,只會“哇哇”的言語。倆個小孩正玩兒的開心,其中一個孩子舉起小手,突然打了另一個孩子的小腦袋。家長們看見了都有些著急,打人孩子的家長訓斥孩子“你怎么打小朋友呢?”另一個家長也跑過來訓斥自己家被打的孩子:“你怎么這么完蛋!人家打你你不會打他嗎?!”

簡直驚呆了~~這讓我想起有一次出差去北京回來趕上下雨,飛機無法按時起飛,一位文字彬彬拎著公文包的中年大叔,橫氣沖沖的走到登機口大聲質問服務員:“你給我解釋,為何不能準時起飛?!你知道你們耽誤我多少事兒嗎?!”服務員只能在旁邊委屈的一直說“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中庸》里說,性是本,情識都是后來者。你可以今天哭,明天笑。這件事兒讓你開心,那件事兒讓你難過。但這些都不能定義你是誰,那個發(fā)脾氣的你,逗逼的你,憤怒的你,大笑的你,都是變化著部分。可你從未變過并且也堅決不變的那部分才能定義你是誰。

“去其客知,真知始見。”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會說孩子是純真的,那些后來有意無意加在我們身上的東西,如果能控制什么時候受它影響,什么時候不讓它影響自己,離明性也不遠了。

知識可以讓我們知道如何更好的生活,但知識無法告訴我們該過怎樣的生活。

那些知識無法讓我們到達的地方,真知可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