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語錄,該如一寶——讀《菜根譚》

? ? ? ? ?熟語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歷經滄桑的老者,談話間常常無意口吐珠璣,一語道出人生玄機:“退一步海闊天空”,“留一步與人行,減三分讓人嘗”,“無過是功,無怨是德”,“福莫福于少事,禍莫禍于多心”......人生近百,智慧凝結為一句句話語,不管從何而來,卻字字玄妙,值得玩味。

? ? ? ? ?第一次接觸《菜根譚》,源于父親永不停歇的嘮叨。兒時,家貧,總羨慕別人擁有各式各樣的玩具,父親就會教我讀書,“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邊讀還邊打著節拍,我樂極了,父親說“你看,苦中樂自來,不必羨慕”;吃飯時,飯粒撒得滿桌,父親一筷子打上我手心,說“居安思危”“粒粒皆辛苦”,別等禍來找;再大些,每每獲得一絲成功,總得意而忘行,父親說“得意時,便生失意之悲”;與人交往,父親又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一句句至理名言,因為年輕的張狂,因為“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蠻勇,因為不曾經歷的一帆風順,常常縱著眉頭,捂著耳朵,嚷著“別再嘮叨了,行不行”,一溜煙揚長而去,留下無奈的身影在背后嘆息。

圖片來自網絡

? ? ? ? 初入職場,為人妻,方經坎坷,知曉生活的不易。認真研讀著《菜根譚》,父親的良苦用心在一瞬間明了。“兒行千里母擔憂”,父愛如山,學不會母親的噓寒問暖,只好用如山的語言,望迷茫時我能尋著柳暗花明。

? ? ? ? ?這讓我想到了曾國潘,致力家庭教育,一封封書寫的家信,一條條成規的訓條,不奢望子孫騰達于諸侯,卻也別流浪成無枝可棲孤鴉。

圖片來自網絡

? ? ? ? ?談起《菜根譚》,知乎里許多人糾結于版本的問題,其實只要你不是古籍學專家,或是急著寫學術論文,哪個版本都值得你把玩。明朝萬歷年間,宦官當道,朝綱廢弛,有志青年胸有溝壑卻無處抒發,內心糾結難耐,無法寬慰,于是提筆書寫想尋得一處清凈。洪應明就是其中一人,《菜根譚》成書之初并沒有什么人氣,在今天細細看來也能發現作者的糾結矛盾:滿篇淡泊明志,“玉韞珠藏”“逆境砥行”卻都不只為大展拳腳,建功立業,保家衛國嗎;好不容易“獨坐觀心”覺靜中大機趣,一會“真顯妄難逃”此中得大慚愧,白想;“性定而動無不正”“橫逆困窮,是鍛煉豪杰的一副爐錘”“節義傲青云,文章白如雪”,不都是作者無奈下對自己的“達則接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無奈寬慰嗎。所以當時并沒有誰真正找到了內心安定的良藥,只是探索罷了。

? ? ? ? ?今日我們重看《菜根譚》,因為時代變遷,內心已然少去環境多亂的紛雜,可以安安心心思考,才發覺處處都可暗藏處事安身的真諦。那么哪個版本,是不是古籍原版重要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義”難不成是別人強加給你的?需是你自己讀著,思考著,再讀著,覺得真心不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拿的我們拿著,不該拿的我們也別糾結不放。 語錄體的文章,本身就無法給它連貫著下個定義,就是讓你拿著其中反復把玩,喜歡的擼成手串,戴在手上警醒警醒,別犯了不該犯的錯,急躁中多靜靜。

? ? ? ? ?至于古文翻譯,看了幾個出版社的,都差不多,不影響句意的理解,還且本身語言淺顯拋開翻譯自己也能理解得七七八八。有的版本還加入了各種故事的賞析,因此又得到各方人士的詬病。愚以為,沒必要,看書的人各色各樣,同樣也有對文學文字沒那么深理解感悟的讀者,也還有知識儲備量、閱歷尚淺的學生。有些故事反而是幫助他們領悟,積累寫作素材的好幫手。只要不是錯字連連,誤處多多,何妨心稍寬些。

? ? ? ? ?我始終相信,每本書都如精靈,該有他最好的去處,也有最值得幫助的人。

? ? ? ? ?陽春白雪的古籍就讓致力研究的專家、學者去苦心專研吧,我們這些尋求輕松、愉快的下里巴人且看且思,樂得清閑。

? ? ? ? ? 生活不易,別閑著自找麻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