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和換宿家庭約了見面,地點在距離市中心三公里的 Port Melbourne。女主人 Dan 是化妝師,在家工作是為了方便照顧即將三歲的雙胞胎 Lolly 和 Mickey,大女兒 Soph 在馬路對面的小學上學前班。我到的時候正值 Soph 放學,身穿深藍格子裙、背著書包、頂著一頭金色卷發的她在 Dan 的介紹下特別亢奮地跟我打了招呼“Hello! Linda!”,她媽見狀趕緊提醒她,好了好了,不要太多戲。
簡短的見面很愉快,約了周四下午兩點搬行李過來,并且 Dan 主動要求開車去市區接我。
今早睡了一會兒懶覺,用昨晚的黃燜雞打包回來加上雜蔬做了午餐,吃得很飽。

依舊幫忙采購,從街道中心朝四周走去。寒風吹不走熙熙攘攘的人群,十分鐘一場雨卻幾乎看不到有人撐傘,陰天和晴天滾動在人們頭頂上空,這座被評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目前讓我處在“給你點顏色看看”的階段。
路遇巨幅涂鴉,這幅畫從進入視野開始直至消失,都能讓人感受到看到墻上這兩雙眼睛一直在與你對話。
Morning! How are you!
說到“How are you?”這個句子,我現在是真心不能理解以前的英文教材為什么要教授學生對“How are you?”的回復是“Fine,Thank you!”。這句話在當地人口語使用頻率中不亞于“Thank you”,它的語境類似于問候一切,語氣隨人物性格可亢奮、可熱情、可驚喜。
How are you! 昨晚睡得好嗎?今天玩得開心嗎?好久不見,過得還好嗎?初次見面,你好啊......
學英語這么久,我第一次知道“How are you”的正確用法。

作為 Melbourne Fringe Festival 的志愿者福利之一,下午一點在藝術中心(Arts Centre)免費觀看演出 Black T-shirt Collection。
當我走進藝術中心的等候區時,能夠明顯感覺到整個人之前的躁動情緒在溫暖安靜的深紅色空間中得到了安撫。離開嘈雜的市中心,跳出馬不停蹄跑店、打包、填單等代購程序,環境對比效果讓我清楚意識到自己更愿意花時間、精力去做什么樣的事情。
入場前必須寄存背包,我猜測是為了在場地中騰出更多空間給觀眾吧。這是一個關于手足情的現代寓言故事,涉及了宗教、同性戀、消費觀念等話題。該劇最早于 2012 年英國國家大劇院演出,表演者 Inua Ellams 是劇作家、平面設計師、環球旅行詩人,他習慣于結合自身經歷將大眾生活中面臨的一些迫切挑戰通過嚴肅深刻又不失俏皮的故事講述。
對于目前口語適應能力剛越過及格線的自己,觀看專業表演還是有些門檻等著去克服。不管怎樣,這是個很好的體驗。

晚上七點志愿者培訓,竟然是藝術節的總導演做主講人,他是個令人感到親切又開心的藝術家,介紹本次藝術節的志愿者團隊的人數超過了兩百人。根據官網介紹,Melbourne Fringe Festival 是一個特別包容和開放的藝術展示臺,鼓勵交流和創新,接納異見與少數。
此次為期兩周的藝術節將會有上百場遍布墨爾本的演出,包括行為藝術、建筑裝置、喜劇表演以及各式 Club 等,所以涉及的服務功能很多,各分區負責人依次介紹工作重點,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對特殊人群服務的介紹。
兩位負責人均為患病人士,但是他們詳細介紹了包括聽障、視障、行走不便等人群的服務需求和服務盲區。
“如果引導視障人士走路,請將他的手搭在你的肩膀上,而非直接拽著他的手朝前走?!?/p>
“倘若詢問他們是否需要幫助時得到否定答案,不要疑惑。因為這就是他們的日常,他們清楚自己的能力。”
“請大家正常對待每一位到訪者,并提供正確的幫助。”
志愿者當然是有福利的,一張通行無阻的 Pass 卡可以觀看任意未滿員的節目,所以有時間的話就盡可能多的參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