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讀書最大的好處,便是能夠在幾百幾千年前的古人的話中,體會到同一種感覺,并且也能從那字字句句中,找到解決眼下問題的答案。
在時間的長河中,明白自己也是那滄海一粟,那么,對眼前的人或事,也就不會那么執(zhí)著了。
400多年前的蒙田,充分踐行了自省的習慣,他對自身的剖析、世事的洞明,使他的文字即使放在現(xiàn)代也依然貼切。
不禁想問,剝開塵世的外衣,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我們,是否過的是同一種生活?
我們的困擾往往來源于自己對世間萬物的看法,而非來源于事物本身。
讀到這句話是不是立馬能想到心理學中的ABC理論?
ABC理論認為激發(fā)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發(fā)情緒和行為后果C(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fā)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chǎn)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發(fā)事件(A)直接引發(fā)的,而是由于經(jīng)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chǎn)生的某種信念(B)所直接引起,這種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
一直覺得這個理論真的太精辟了。
如果我們覺得不開心,需要改變的不是我們正在做的事,而是我們做事的方式。
如果我們遭遇了不幸,可以嘗試不去怪罪其他人造成了你的不幸,而是改變我們看待不幸的角度。
如果我能坦然地批駁自身的缺陷,那么我就可以從中吸取教益。我最引以為豪的不是自以為是,而是有自知之明。這正好說明我為什么會恰如其分地檢討自己,而這種檢討是出自內(nèi)心成長的要求。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每個人都有自身的不足,經(jīng)常檢討自己,不是自貶自憐,也不是要變成十全十美人見人愛的人,而是為了內(nèi)心的成長。就像讀書,讀無用的書,可能它不能帶給我們物質(zhì)上的財富,也get不到很多技能,但是它能賜予我們精神上的富足,讓我們在人世間走的更加坦蕩。
倘若讓我自己為自己設計培養(yǎng)方案,那么我寧愿自己不要固執(zhí)于任何一種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不管這種生活方式多么好,我都希望自己不要過分地仰賴于它。生活應當是豐富多彩、變化多端、形式多樣、不囿于任何規(guī)則的過程。如果我們一味固守自己的喜好,遷就自己的積習,倘若這樣的固執(zhí)竟至于到了不可松動、無可扭轉的地步,那么自己就將成為自己的奴隸而不是自己的主人和朋友。
我覺得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很幸運的是,見證了從小到大生活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上天已經(jīng)給我們安排了多種生活。而從我們自身來說,如果我們現(xiàn)在很迷茫,或是挫折不斷,不要擔心,也許這正是上蒼想讓我們經(jīng)歷別樣的生活的方式呢!
我想,所謂長大,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好好活吧。
我欣賞那些進退自如、能屈能伸、能上能下的,在各種生活環(huán)境里怡然自得、隨遇而安的人,他們的靈活性和寧可為他們改變自我的體貼都令我崇敬。這種人進退有據(jù)、張弛有度、富貴不驕、貧賤不移,不管命運將他置于何地,他都能不慍不惱、泰然自若地從容面對生活和自我。他同鄰里聊自己的家居生活和他的行獵過程,也可以推心置腹地向其他人談論他與別人之間的矛盾和糾紛,與木匠和花匠交談也會令他心情順暢。我欣賞有些人,他們能用適合下人們的方式與他們來往和交談,并能使最末等的仆役在他面前不感到拘束。
這樣的人實在是太厲害了,不僅要有廣闊的胸襟,也要有高超的語言藝術,有種"君子之風"的感覺。放在現(xiàn)代,他要對所有人一視同仁,他可以跟總統(tǒng)侃侃而談,也可以同流浪漢親切耳語,無論生活富裕或貧窮,處在順境或逆境,都能從容面對,不卑不亢,安然處之。遇見這樣的人只能一聲贊嘆了!
良心雖可使我們恐懼,但也可使我們堅定和自信。經(jīng)過許多艱難險阻,而我的步伐始終不亂,就是因為我對自己的意圖深有了解,自己人生的每一步走得都光明正大,無怨無悔。
奧維德說:"人的內(nèi)心是充滿恐懼和憂慮還是滿懷熱情和希望,全憑良心對自己行為和內(nèi)心的判斷。"
要想晚上睡得安穩(wěn),白天就不要做壞事;
要想人生路走得坦蕩,永遠不要愧對于人。
擁有良心,是我們的底線。
圣賢得愚人之教甚于愚人得圣賢之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
前提是,自己要懂得道理。
如果我們懂道理,就能從任何人的身上學到東西,哪怕是面對一個完全不講道理的人,看到他的野蠻不講理,警戒自己絕對不要這樣做,也是好的。
如果我們自己啥都不懂,即使對面坐了一個圣人,也只能"有眼不識泰山"了,也無法明白對方說的話的涵義。
所以,最重要的還是,有自知之明,并且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