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禪”是多音字,既讀“chán”又讀“shàn”,因此生活中、網絡上都有關于對蜀漢后主劉禪名字中的“禪”字讀音的辯論。然而一直以來,哪種說法也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
廣大的青少年以及“農藥迷”們,便認定了劉禪的讀音為“shàn”。因為他們發現,游戲語音將劉禪讀為“shàn”。但個人認為這個是不對的。
想要弄清楚劉禪名字中“禪”的讀音,那么就要明白兩個讀音分別的含義,我特意查閱了《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四版,其中給出了兩個讀音的解釋:
當“禪”讀“shàn”時的意思是:1、古代帝王祭地。《史記·秦始皇本紀》:‘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封:古代帝王祭天禮。望:古代祭祀山川的專名。)2、禪讓。指古代帝王讓位給別人。《三國志·魏書·文帝紀》:‘帝堯禪位于虞舜。
“禪”讀“chán”時的意思為:1、靜思。佛教用語。如“坐禪”。蘇軾《沐浴啟圣僧舍與趙德麟邂逅》詩:睡穩如禪息息勻。2、或泛指有關佛教事物。如禪師、禪宗、禪林。
通過上面詳細的解釋及史料、詩詞的佐證,觀眾們應該知道了兩者之間意思的區別。
劉禪出生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那年劉備46歲,這個兒子可謂得來不易,肯定倍加疼惜甚至加以厚望,那么名字就一定要起的講究。然而起名劉禪,這個就耐人尋味了。
怎么就耐人尋味了呢?先看這個“禪”,它有兩個音,大體兩個含義,前面已經說過了。那我們就結合含義追溯歷史。
我們都知道,自夏朝以后,“公天下”成為了“家天下”,尤其是至高無上的皇權是不容侵犯的,而秦始皇開創中央集權制進一步增強君主集權后,漢朝自然也是如此。至高無上的皇權必須掌握在劉姓宗族的手中,絕對不容侵犯。
然而我們也都知道漢朝是分為西東兩漢的,中間王莽建立過短暫的新朝。而王莽就是通過禪讓的形式名正言順的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那么孺子嬰禪讓給王莽這段歷史,自然被東漢宗室視為奇恥大辱。
時光穿梭至東漢末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劉姓宗室的地位更是搖搖欲墜,這個時候身為劉姓宗室的劉備自然也為這個事實感到心痛。此時孩子的降世,為這個久經戰爭洗禮的男人感到了一絲慰藉。他自然而然的予以他兒子深切厚望。
那么我認為劉禪名字的讀音應該是“chán”。為什么呢?
禪(chán)的意思是靜思。又有“shàn”的讀音。介于歷史,孺子嬰禪讓給王莽自然也被劉備視為恥辱,如今曹操專權,又像極了王莽,他希望自己的兒子可以銘記“禪讓”的這份恥辱,在“靜思”中奮發圖強,中興漢室。
現在史學界也有些專家認為讀“shàn”。他們的理由是:三國時期,名和字是相輔相成的,比如諸葛亮字孔明、黃蓋字公覆等。劉禪字公嗣,嗣就是即位。有一禪一嗣,父讓子繼的意思。他們否定“chán”是因為雖然佛教是從漢朝傳入中國的,可到了東漢,也就幾百年的時間,不可能和中原本土宗教相抗衡,況且,史書也沒有說過劉備崇信佛教。可是,對于這個說法我不敢茍同。
觀點有兩個,禪讓在“家天下”的社會中,是極少數出現的情況,沒有哪個皇帝會心甘情愿的將皇位禪讓出去,哪怕是自己的兒子。歷史上禪讓的皇帝,大多都是如孺子嬰、漢獻帝、烏程侯、后周恭帝這樣受人脅迫才禪讓的;或者就是如宋徽宗不愿意做亡國之君,臨陣脫逃而禪讓;再或者就是和乾隆帝一樣出于“孝順”禪讓。那么我絕對不會認為像劉備這樣的亂世梟雄,會天天喊著要禪位給兒子,縱使當時他還不是一國之君,但他是一個軍隊的首領,所以一定不會給他的兒子起名“shàn”,因為一旦禪讓,那就等于承認自己不如兒子,對自己的形象是極大的損壞。
第二個觀點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禪被封為王太子時,年齡為十二歲。兩年后,劉備稱帝,立為皇太子,這一年,劉禪十四歲。古人二十歲取字。也就是說,劉禪還沒有取字“公嗣”時,便已經是皇儲了。所以,如果按照部分史學家們所說的以表字確定讀音的方式,那么,已然是皇太子的劉禪,取字公嗣,就有點欲蓋彌彰了。因此我認為絕對不會這么簡單。公嗣顯然有另一重含義。至于究竟是什么,那只能留有后人多種多樣的猜測和分析了。
以上是我對蜀漢后主劉禪名字中“禪”的讀音為“chán”的觀點。希望得到大家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