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

你有煩惱嗎?

你的煩惱來自哪里呢?

你又會怎樣解決你的煩惱呢?

籠統地來說,人們日常的矛盾煩惱都源于瑣碎的生活和復雜的人際關系。

有時候我也會假設一種理想的生活:不用在意別人的看法,自己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去他的別人的看法,那也是別人的,生活是我自己的,我想怎么過就怎么過,多自由!想我所想,愛我所愛,多幸福!那么我可能就沒有煩惱了。

但請注意,這后果往往是你所不能接受的:

別人覺得你特立獨行、無法相處、討厭你;

社會感覺你搭乘它的列車,不會提供你的容身之處;

這也是為什么有些哲學家會激進地說“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尋求一種不被人討厭的生存方式很難,這意味著我們有時會不得已地選擇“欺騙自己、勉強妥協、放棄便可”,我們大多數人目前也都處于或傾向這種狀態。

但做一個被他人討厭、還能繼續生存的人更難,因為你是一個社會人,如果你做了,那么結果就是,你被社會拋棄。

其實大體決定這兩種生存方式的就是你有無“被討厭的勇氣”。

其實為什么會想起來寫這個冷僻的話題呢,也是源自我最近看的一部日劇《被討厭的勇氣》,劇的開頭就表現了女主人公的“被討厭的勇氣”:蛋糕店內,一個排隊在后的小女孩想要吃草莓蛋糕,但草莓蛋糕只剩最后一個了,于是排在前面的顧客都很默契地不點草莓蛋糕,只有女主人公庵堂蘭子說:“我要一個草莓蛋糕。”

群眾不淡定了:這什么人啊,太自私了,不知道讓著小孩子嘛,簡直不能忍。

或許很多人這么想,但我想看過這部劇的人還是有不少被庵堂蘭子特有的氣質所圈粉的吧。

阿柒我就是其中一個。

這就是一種“被討厭的勇氣”,我想吃草莓蛋糕,我排前面,可以滿足我自己,那么我就點了,為什么要委屈我自己?雖然這可能被別人說成自私。

但本文的目的不是說為了宣揚歌頌“被討厭的勇氣”,時時想著自己、不顧他人,這也是不現實的。而是“如果這是我生命想綻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討厭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雙手雙腳往那里走去。因為擁有了被討厭的勇氣,我便擁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我有自己的專業愛好,對金融一點興趣都沒有,可是我的父母說金融比較吃香……

我不喜歡朋友三番五次找我的原因是投票,其他零交流,我們是“同學”呀……

愛好不可以當飯吃,但如果你連愛好都被剝奪了,你快樂嗎?

朋友可以臨時拉過來救急,但我們的關系到了那種地步了嗎,我們的友誼是否值得或有被你反復消費的基礎呢?

猶豫、糾結是不可避免的。正因如此,生活中,我們也適當需要些“被討厭的勇氣”,就像臺灣作家陳文茜說的那樣:“小心檢視,你的成功是否只是以害怕被他人討厭而換來的。若是如此,那你的成功不幸只代表‘你為他人活了一輩子’。”

人生短短幾十年,不要都是為別人活的,給自己幾次“被討厭”的機會,或許那被討厭的勇氣也很可愛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