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過抱怨
在工作前兩三年,面對各種不順利、不舒心,大家或多或少都抱怨過:
- 唉,每天的工作好多啊,忙不完,時間不夠用
- 我在忙著呢,不要來打擾我了
- 我明明很努力,經常加班加點,為什么工作還是沒完成好呢
- 這件事情很難做,還是以后再做吧(……然后就沒有以后了)
- 一天過去了,感覺什么都做了,又什么都沒做完
二、聰明的人,在抱怨完后,會去思考,而不是一味的煩惱
每個人在工作中,一定都遇到過很多問題,那些困惑你,折騰你,或是精疲力盡或是惱羞成怒的問題。
聰明的人,在遇到問題后,會去思考問題癥結在哪,如何出現,該如何解決。
安宅和人的《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中說:
我總是提醒自己周圍的人:一旦發現自己在煩惱,就馬上停下、立即休息,并且培養能夠察覺自己正在煩惱的能力。
而他周圍的人則說:在安宅先生教給我們的事情當中,“不要煩惱”這一點最深奧。
三、在學習任何方法前,請找出自己的問題,對癥下藥
很多人會想,那我學一些時間管理方法解決這些問題唄,高大上的GDT,各種ToDoList工具,web應用、APP?
在您嘗試這些方法之前,我還是希望,您能認真思考,一個很關鍵的問題—為什么要學習時間管理?
乍一聽這個問題,我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時間管理可以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可以讓我們的工作更有條理,可以讓我們做成更多事……
不錯,這是它能給我們帶來的好處,但這好處是“果”,而不是“因”,并不是我們要學習它的原因。
我覺得,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工作中存在某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可能可以采用一些時間管理辦法來解決,而我們目前還沒有掌握這種辦法,需要去學習。這才是學習時間管理的根本原因所在。
而這就需要我們去深究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我們在工作中存在了什么樣的問題呢?
每個人的問題或多或少都有些相似,在工作的三年來,我在工作中通常會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月初,我覺得時間還夠用,有些事不是很著急,離截止日期還遠,有些事太復雜,還沒想通。這些事吧,暫且放一放,結果往往,一拖就是好幾天,還是沒安排上。
月中,開始意識到快到月末了,我得要加班加點,通過增加工作時間的方式把之前落下的工作完結,感覺挺累。
月末,反饋工作完成情況,結果完成率還是不高,總覺得自己近段時間來挺趕的、挺努力的,但為什么還是不行呢?但還沒來得及細想,下個月的項目又要開始了
每天上班開始時,拿著筆琢磨一下,今天我要做那些事情呢?哦,昨天遺留了幾個功能沒做、業務部門反饋有幾個bug要去解決、有幾個需求得抓緊時間溝通了……好像都挺緊急,好像都挺重要的,那就都做吧……
每天上班過程,在全身心投入到某個功能的開發中,進入心流狀態,視時間、空間如無物。突然,一個電話、一封郵件來了,只好把大腦切換過來,處理另外的事情,然而,往往是小事忙活完了,大事還是沒集中出時間做。
每天下班時,今天計劃完成的工作怎么樣了?哦,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還沒有做完,具體還有哪些沒完成呢。好吧,太麻煩了,明天再想吧。但往往,明天再想把之前的進度回顧來回,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
上述的問題歸納一下:拖延導致時間沒有及時開展、增加工作時間導致精力不足疲勞進而影響效率、沒有及時總結調整導致一直使用錯誤的方法、工作內容缺乏規劃導致無序、工作被干擾、工作完成情況沒有及時總結
史密斯在《高效能人士的時間和個人管理法則》中說
“時間強盜”通常有以下五種:干擾,拖沓,改變優先級,缺乏計劃,等待答復
我的問題其實就屬于這幾種。
意識到我們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們才能更好的學習相應的時間管理辦法,對癥下藥,更有針對性的去學習。
四、利用時間管理,解決工作中的部分問題
先簡單介紹一下什么是時間管理
百度百科上是這么解釋的:
時間管理是指通過事先規劃和運用一定的技巧、方法與工具實現對時間的靈活以及有效運用,從而實現個人或組織的既定目標。
簡而言之,時間的本質是事件,時間管理就是管理生活中的事件,時間管理能力的強弱就是在一定時間能處理事件的數量和完成的質量。
結合到工作中,時間管理就是合理分配每件事的所需時間、每件事的優先級,進而實現完成這件事的目標。時間管理只是做成事的一種手段,其根本目的還是在于做成事。
可以采用什么樣的時間管理方法解決工作中存在的部分問題
那么,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方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以下是一些我覺得比較有幫助的方法
1、克服拖延癥
首先需要弄清楚,我們通常在什么樣的事情上拖延,是一件自己比較清晰但又覺得不是很緊急的事情?還是一件自己比較模糊,方案還沒有考慮清楚的事情?為什么我們會在這樣的事情上拖延呢?
個人經驗,我通常會在事情比較模糊,潛意識下感覺弄清楚這件事挺困難,會讓人覺得不愉快,所以拖延。
對于這樣的情況,首先要做的是相信自己能勝任這項工作,然后將工作細化,分步驟分階段,找出這項工作的問題點及難點,把事情大致理清楚。然后設定一個最后期限,給自己一點緊迫感(加強緊迫感,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把這件事情往壞處想,想想,如果我沒有按時完成,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后果越嚴重,緊迫感越強)。
當然,方法還在于其次,最重要的是先弄清楚我們拖沓的原因。
2、在充分利用工作時間的同時適當休息
時間管理的目標在8小時內盡可能充分利用上6、7個小時的時間.長時間的加班、連續工作未必會帶來效率的提升,適當的放松可以保持充沛的體力,按照番茄工作法中的說法,每工作半小時需要休息5分鐘。
我個人的經驗,當長時間被一個問題困擾時,最多三四十分鐘,必須馬上跳出來,休息一下,讓大腦思路重新回到起點,這樣更容易想出解決辦法,避免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得太久。
3、注意階段性的總結影響自己工作效率低的問題
通常在周末、月末,需要反饋總體進度的時候,我們才意識到,時間已經花了很多,但事情還是沒完成,但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有什么辦法解決呢?往往還沒來得及細想,就要去忙其他的工作了。
其實,磨刀不誤砍柴工,抽出一些時間去總結之前的問題會更有價值。通常我會在下班后花十幾分鐘時間,回顧一下自己今天、近段時間在哪些事情上花了過多時間,效率低。是溝通過程耗時太久,是測試周期太長,是開發UI界面太慢,還是自己把過多時間花在不重要的事情上了?
4、每天上班前制定工作計劃
按照PDCA質量管理理論(Plan計劃、Do實施、Check檢查,Action調整),每天的工作應該是基于Plan計劃的。上班前可以拿著小紙條或者用一些ToDoList軟件,寫下“待辦事宜清單”,并按優先級,選出今天要解決的事情,列入“今日工作清單”,并稍作細化,預估一下時間。
《番茄工作法圖解》一書中就介紹了戴明PDCA循環工作法
計劃(Plan):定義預期的結果,以及達成它所需的流程
執行(Do):實施該流程
評估(Check):對流程進行衡量,比較實際結果與預期結果,找出差距
應用(Act):對差距進行分析,找出問題根源,以圖改進
5、對造成干擾的事情,重新進行優先級
雖然我們都知道,工作被干擾,再重新回到之前的思路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但實際工作中就是會存在這樣那樣的情況,不可能,也無法避免被干擾。那么我們的問題就不是如何避免被干擾,而是降低干擾對已有計劃的影響。
當另外一件事情插進來時,需要有自己的衡量標準(這個標準可以是,之前承諾過別人的事情優先做,對業務改進不大的功能后做,嚴重影響業務部門工作的功能先做),對于認為非常重要的,我們就干干脆脆把之前的工作的優先級調低,投入精力到新的工作上。對于不重要的,可以先記到“今日工作清單”低優先級中,把自己規劃好的工作先完成,再去安排這件事情。
而如何進行優先級排序,對我來說一直是一個頭疼的問題,直到我看到《小強升職記》一書:
需要先找到自己的價值觀,然后才能根據價值觀對人、事、物做出評估,最后才能決定什么是最重要的事。
嘗試先找到自己的職業價值觀,然后以此為標準來評判事情對你來說是不是重要,以及哪件事情更加重要?
6、下班前做今日工作總結、明日工作規劃
下班后可以抽出一些時間,用記事本記錄今天做了些什么,解決了什么問題,有什么收獲;遇到了什么問題,需要如何改進?明天要做什么。
《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一書中,介紹了華為任正非的一個小事
任正非在一次高層會議上提問:“我的水平為什么比你們高?”大家回答:“不知道”。任正非說:“因為我從每一件事情(成功或失敗)中,都能比你們多體悟一點點東西,事情做多了,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五、推薦閱讀書單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陸續會分享,自己在解決工作、學習問題上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幫助到您
轉載前請簡信我
轉載請注明作者及原文鏈接:
作者:coder_o3
原文鏈接:http://www.lxweimin.com/p/8dd481734d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