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陜北當地居民說,他們修窯不打地基,直接就在原土上砌,頂多打個灰土已經算好的了,不會存在坍塌問題。
于是,我們就照做了,也是在原土上打上灰土就砌筑起來了;后來時間證明,確實沒有發現有坍塌問題,但是出現了裂縫;當地人又給解釋到“十窯九形”,我自己認為他們說的意思可能是:“這是正常現象,不用擔心會塌下來。”以目前的情況來看,確實沒有塌的,但也沒有出現他們說的90%形變的概率,也就那幾個有裂縫;所以認為這是一種傳統手藝人給自己的一個臺階下而已,做為一個經常給別人箍窯的匠人來說,臉面比手藝更重要,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面子”;但是反過來想想,如果我現在要箍窯,我要的是你的技術呢?還是掏錢買你的“面子”?這里也會分兩種情況,同村村民之間還得多給“面子”,但跨出村子,去縣上呢?可能技術就比“面子”值錢;
所以“面子”可能起到一時的作用,但技術起到一世的作用,慢慢的我們也在施工過程中發現了這個規律,“形變”的窯往往出自一個施工隊,因而我得出了我的認識:“石窯九形”的現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形變”的概率是可控制的,讓技術更好的人多一些,讓“面子”更好的人少一些,讓技術好的多賺一些,讓“面子”好的也不能少賺,時間長了,技術都會好。
事實證明窯洞基礎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