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當我們意識到這點時,其實,很重要的是我們意識到我們的世界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時常我們會覺得,為什么我們的生命中有那么多不順利、難么多我們想得到的東西卻得不到?但是,如果你對于你的潛意識有更多的了解、你對于自己是如何創造出命運有更多的了解。你就會意識到,那些你認為你要不到的東西其實并不是你得不到他們,而是在你的內心深處你不允許。我見過有很多的人,她們在她們的生命中不斷創造問題,但是她們卻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如何創造出這些問題的。他們認為自己只是命運無辜的受害者,是因為那些意外,那些事情找上門來,和他們沒有什么關系,他們只不過很無辜等在那里被命運審判。但,事實上,你要了解,你生命中所有出現的事情都不是偶然,所有出現在你身邊的事情都是你吸引來的。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她們是如何被吸引來,為什么你不愛自己才體驗到你的生命中感覺到你的愛不夠,感覺到不夠豐盛、感覺到有那么多東西和你想要的不一樣。事實上,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部分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格。當我們在說人格的時候,可能大多數人說的是我們身體的、皮膚以外的東西。但事實上你除了擁有你的肉體之外,你還擁有你的人格。那么,人格它其實有點像你所生活的一個環境。那么這個感知既在你的外面,也在你的里面。你的人格決定了你帶著一個什么樣的濾鏡去觀察你的世界,然后判斷你的世界,你的世界觀、你的價值觀、你的自我認知感、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是安全的?它是充滿危險的?競爭的?還是一帆風順的?都取決于你整個的人格模式所決定。從另外一個人格模式來講,這個人格模式其實也是你的信念體系。它們是彼此交互的。你的人格模式會強化你的信念體系,然后你的信念體系又會重新來重塑你的人格。而關于人格對我們最大的障礙是什么,它在你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但因為那時我們還沒有很強的記憶系統或者是調動記憶系統的能力。當我們開始進行有意識的去參與我們的生活創造時,事實上這個人格對我們已經產生影響了。有時我們覺得自己是在做一個決定,但這個決定并不是你在當下做出來的,你的人格模式早就決定了你在當時處于那樣的反應,必然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來。那么,我們的人格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它取決于你的原生家庭,也就是成長于你的養育者是如何對待你的?通常,她們的信念系統就會慢慢的轉移到你的身上,成為你的信念系統。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說你的養育者如果是充滿不安全感的人,她有很多的焦慮所以她就會無意識的在養育你的過程中把這種焦慮帶到你的生命當中。當你還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你可能很好動、貪玩、爬上爬下,然后你的養育者就會在旁邊說,你不要這樣子,你會掉下來的,這樣會很危險的,你會摔斷腿的,他們會不斷給你強化多么的危險,或者是當你想要跑的遠一點的時候,當你跑出你的養育者超過20米或30米的時候,他們會說,你不要跑那么遠,會有壞人把你抓起來的,然后你就會再也見不到你的爸爸媽媽了。在日常的這種教養中,他們為了限制你做一些事情或者說他們的意圖是好的,但他們無意識的把對世界的某種投射和感覺傳遞到你的身上。久而久之,你就慢慢對世界形成了某種印象和信念系統。你就會認知這個世界是充滿了壞人的、是不安全的、是隨時隨地都會受傷的,慢慢你會認為你是沒有能力保護好你自己的。包括你需要努力的競爭才能得到愛,等等,這些信念系統。當你慢慢長大之后,你就不斷的重復你內心所相信的并且把它構建成你生命中的事實,給顯化出來。那對我們來說,最難的地方是在哪里呢?最難就是當我們被我們的人格所約束的時候,當我們被我們的信念系統一遍又一遍的輪回和重復的時候,我們卻很難覺知到到它。這就有點像魚和水的關系,魚很難意識到水的存在,因為從它出生開始起它就生活在水里面,它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世界上還有水這么一個存在體。那么它如何有機會知道水的存在呢?就是有機會離開水一次,當一條魚跳躍出水面的時候,來到空氣當中,它才低頭看下面的水,在那一瞬間,它可能才意識到它過去一直生活在水里。當它再一次回到水里的時候,即使它仍被水包裹,但它對水的認知已經不一樣了。所以,當你想要重新認識你的人格,想要從你的人格中慢慢的去擺脫它對你的約束和限制的時候。你需要先去縱身一躍,進入一個更大的、架構或者是視角來觀察你自己。這就是要進入觀察者的角度,當你能夠進入到觀察者自我觀察的時候,你才能更多的去認識你自己、你才可能更真正的了解你自己,而不是變成你的人格的這種奴隸。因為當你沒有辦法去改變你的人格的時候,等于說你的宿命就被決定了。因為你的人格一定會做出那樣的反應、一定會做出那樣的選擇而那個選擇最后所帶來的結果并不是你想要的,所以你就變成了命運的承受者。但是,當你如果開始有這種自我成長和自我突破的覺醒的這個開始的時候,你就可以開始重新的去認識你自己,重新的去探索你自己,然后你就有機會重新去改變你的命運。
? ? ? ? ? 談到這時, 我們先談談我們對自己的感覺,當你對自己有足夠多的滿意度和愛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會自動相信你身邊的人是愛你的,會有極強的安全感,每天會生活在喜悅和愛當中。但大多數人沒有體驗過這種感覺,因為他們并不覺得自己有多么值得被愛。他們相信說如果我不夠優秀、不夠美麗、不夠能干、不夠付出等等,我就不值得被愛。所以他們會很努力的讓自己變得更好。這種變得更好,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自我強迫、不斷的自我逼迫、自我鞭撻。然后當自己稍微好一點點、拿到一點成果的時候,比如:賺到更多的錢或升了職,或者取得了什么樣的成果,他終于內心有一部分就會松動,你看我現在終于擁有這些東西,我應該值得被愛一點了吧。所以,你要了解到你允許的被愛的程度、你體驗到的被愛的程度,其實就是你內心允許它被發生的。你因為對自己的很多限制和不夠做到無條件的愛,你損失掉了生命中很多很多的東西。很多時候我們對于別人的態度其實是來自于我們自己對自己的態度。你有時會感覺到你身邊的人對你的責備,然后讓你非常生氣、覺得很委屈。但是,你要了解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對別人的反應是因為我們對自己內部的那部分認同被激發了或者說我們內部某些自我認同因為外部某些聲音響起,引起了共鳴。別人指責你讓你生氣了,不是因為別人說錯了,恰恰是因為別人說對了。越是說的對,所以才讓越人生氣。
當你自己沒有辦法很好的接納你自己和陪伴你自己時,你就渴望別人做到你沒有辦法對自己做到的那些事情。你對于別人所有的期待、失望、泄氣的感覺,對別人會覺得很憤怒。其實,底層都是因為對方沒有滿足你的期待、對方沒有給你一個你想要的反應。那么,之所以對方沒有滿足你的期待,在本質上其實都是因為你沒有做到你自己想要對自己做到的、你沒有辦法給你自己那些東西,所以你就期待別人來給你。當我沒有辦法給自己足夠多的接納和肯定的時候,我就特別期望我的家人多能夠看到我的成長、多接納我、多接納我的反反復復。所以,當他們也沒有辦法做到的時候,我就非常的委屈和生氣。你看,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被我們創造出來的。你對于外部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人,給出的所有反應其實都來自于你內在的某種自我認同。當你對自己的自我認知開始發生改變時,對方可能不需要發生任何改變,他的行為也不需要發生任何改變,他所有的狀況都可以完全和過去一樣。但是你卻可以有和過去完全不同的感覺。所以,不要害怕指責和攻擊,當你內心對自己指責和攻擊的聲音完全能夠自我轉化之后,外面這些聲音對你就不再是一個問題了。
? ? ? ? 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不夠愛是因為我們對自己有很多的自我否認,我們很難做到自我接納。大多數人都認為他們足夠愛自己,比方說:給自己獎勵一頓大餐,買首飾、包包,其實這些都是很表淺的。你愛自己最核心的方式就是你允許自己呈現出任何樣子,而且你都可以愛那個樣子的自己。聽上去可能很難,但絕對是你值得去做的事情。很多人于其說是愛自己,不如說是自我討好、自我利用。當他們努力的時候,當他們拿到成功成果的時候,他們就比較愛這樣的自己。當她們美麗的時候、當她們年輕的時候,她們就愛這樣的自己。但是當她們老了、她們丑了,不夠那么有力量了他們創造不了那么多的價值,他們就不愛自己了。他們就有很多的自我否認、自我懷疑、自我批判。所以,愛自己的狀況就是無論你看起來是什么樣子、無論你處在什么樣的狀態,你都能夠很愛你自己。
? ? ? ? 我們可能說,當我漂亮一點的時候,我就會更愛我自己。其實,不是這樣子的。是因為你愛你自己了所以你才會覺得自己漂亮,而不是因為你漂亮了你才會愛你自己。? ? 如果你足夠愛自己的時候,無論你生命中發生什么事情你都不會因此而否定自己,而且你也不會否定那個過去、否定那個決策。你會明白所有的決定、歷史對自己都是有價值的。當你愛自己的時候,你不僅是愛當下的自己、未來的自己、也愛過去的自己。你無論是橫向的時間框架,還是縱向的時間框架,整個框架你都是可以包裹進來的。那么,在一個更大的框架下,你足夠愛自己的時候,你的這種滿足、濃郁的愛就會溢出來,流向你身邊的人,然后慢慢輻射到一個更大的范圍。所以,很多人都會擔心說愛自己是不是自私。但是,人的本性一定是要先自我滿足,才可能去滿足別人。如果當你想要試圖去壓抑人性或者是去扭曲人性在沒有自我滿足的情況下想要去滿足別人,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發生的。那么你就會變成虛偽和討好。你在這當中有越強的付出感和犧牲感,你試圖壓抑自己的需要來去滿足別人。那么你就對對方有著更大的期待,希望當下我壓抑我自己來滿足你,那么我也希望有一天你也能夠在我需要的時候來滿足我。如果對方沒有做到,那你必然心里很強的失望感和憤怒感。所以,你看,如果你沒有為你自己的感受和生命負全責,你是根本不可能具備能力去為別人的感受負全責的。事實上,你也會發現,別人的生命根本就不需要你來負責。你能夠為你自己的生命百分之百的負責,你就是在為這個世界做最大的的貢獻。因為你的世界是你創造出來的,每一個人雖然都生活在同樣一個地球,但是我們每個人所感知到的世界是全然不同的。當你能夠對你自己有更多的愛的時候,你就能夠讓這份愛更自然的去擴展。在這個過程中,你首先要學會的就是尊重自己的需要和感受,看到你的需要,不要期待讓別人來為你的感受負責,讓別人來為你的幸福負責。很多的女性或者部分男性,期待結婚后擁有了一個伴侶或者很親密的人,他們就會覺得我的幸福就交給你了。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危險的做法,因為一旦你把你的幸福交給別人,那么,這不僅對你來講是一個災難,對于那個交的人也是一種災難。因為沒有人有力量背負起兩個人的人生。所以。一定要學會為你自己的命運、幸福負全責。很多結婚生子的父母可能會把自己全部人生都堵在孩子身上,期待讓孩子來活出自己的這個成就感、活出自己的幸福。孩子開心、快樂,他們覺得生命就圓滿了。當孩子碰到一些問題的時候,他們可能會覺得整個人生都灰暗了。當她們處在這種狀態下,其實是對孩子的生命有極強的控制力的,因為他們沒有辦法看到孩子走一點點的彎路、承接他幸福的人出現一點點狀況。因為只要出現一點點的狀況,他的小心臟就會跟著起起伏伏,他的生活就要崩塌了。但事實上,允許別人犯錯誤、體驗一些東西,是每個人應有的權利。當你沒有辦法給出別人這樣的尊重的時候,其實你的愛是非常非常狹隘的、而且無知、擁有極強的控制性。表面上你好像在愛一個人,你說,我犧牲了我自己的快樂犧牲了我自己的幸福,我都不顧我自己了,我都是為了你。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一種很無私的做法,其實這種做法不僅自私,而且還很愚蠢。當你可以開始為你自己的生命去負責的時候,那么你就可以允許別人為他的生命負責、會允許別人走她們想要走的人生和道路,而不期待他們走一條你認為應該走的道路。在中國很長的一段時間,集體意識都會認為說,為別人負責是一件很高尚的事情,壓抑自己的感受是一件值得宣揚的事情。最早學過的,最著名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就可以看到這種文化的傾向性。不管孔融讓梨當時是出于一種自愿還是出于被道德所強迫或者覺得我喜歡吃小的。不論他的初衷是什么,但是把這樣的事情賦予這樣的一個意義推而廣之,要求所有的孩子或大人都這么做,這是一種非常非常不恰當的做法。而且,它這種對于人性的損害、扭曲是非常大的。以至于現在很多家長都要求自己的孩子學習孔融精神,把東西讓給哥哥或妹妹,讓他們學會去壓抑自己的需要。這樣子孩子學到這樣的價值觀后,他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變得虛偽、討好。他們會試圖讓自己呈現出別人希望看到的樣子,而不敢呈現出自己真正的樣子。這樣做對孩子一點好處也沒有,他們會越來越戴上一個厚厚的人格、會活的很累、疲憊。他會發現他一直渴望通過這樣的付出、壓抑所換取的東西別人并沒有辦法如他所期望的那樣給他。所以對于大家學習自愛最重要的就是放下自愛就是自私的觀念。其實,很多人都不喜歡90后,特別是70后和80后。90后的自我價值感是很高的,他們是第一代敢于說自己是腦殘的人,第一代敢于把自己喜歡的女性定義為女神的人,所以他們一定是有極強的自我價值感,他們才愿意這樣去表達。這一代人他們看上去好像更自我,他們會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說不就說不。很多70后和80后看90后的人都很不順眼。其實,很不順眼是因為他們有一個評斷,覺得90后太自我了,但事實上是因為90后活出了70年代和80年代人一直想活卻一直沒敢活出來的部分。與其說是看不順眼,不如說是羨慕嫉妒恨更準確一些。90后帶給世界更新鮮的血液,更敢于說不、更遵從于自己的內心。他們不喜歡那些很教條的東西,相信最重要的事情是活出自己的狀態,而不是別人認為他們想要活的狀態。90后成長起來帶給世界更多元的價值觀。70后和80后的價值觀是很單一的,這兩代人當她們在說成功的時候,通常表達的一件事情就是有錢。社會越發展,我們是允許多元化的價值觀存在的。可能成功就是擁有一個幸福的小家庭或者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等等。
? ? ? ? 當談到人格模式與信念體系的關系,其實在我們內心深處有很多限制性的信念,這些限制性的信念極大的約束了我們對于目前生活的創造力。像我們經常說的,“花無百日紅,人無百日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很多人把這當為他們生命的真理。其實,這并不是真理,只是一種觀點。如果你完全相信了這種觀點,他就會變成你世界的真理。因為每一個人都是這樣自我實現的。所以當你開始這樣去相信這些東西。那你必然就會把這些東西作為你生命的法則,一個很重要的背景,不斷去呈現它。然后論證它、肯定它、強化它。重新擴展信念系統,看到生命中有更多的可能性。你所相信的才會進入到你的世界。你永遠不會成為你想要的人,你只會成為你相信的那個人。相信某些東西而把它變為你生活的實相。如果你有足夠的自信,你有足夠的豐盛感,你有完全不同的信念系統。當你開始愛自己,也就會開始信任自己,即使你暫時處在一個低谷,你也對自己有著足夠的信任。因為你知道這個低谷必然會過去,你知道這個過程是有價值的、是必須要經歷的,所以你就不會有很強的焦慮感,希望自己盡快從這個低谷中脫離出來,然后你就會非常坦然的去面對自己目前的這個階段。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你都不會認為這是一個低谷,你會覺得這就是一個體驗。一個欠錢的體驗,一個被伴侶分手的體驗,一個被別責備的體驗。你會更加放松、平和的去對它。這是更有智慧,更有力量的。你會更快從當下這個局面拿到對你有價值的東西、拿到屬于它的寶藏和禮物。你也會更快的從這種所謂的低谷狀態離開。當你不夠愛自己,你是不會允許自己出現一丁點不好的狀況。當你的生命中出現不好的事情時,你就會出現焦慮、擔心,有更多的自我懷疑、自我攻擊、自我否認然后你就會很急迫的希望自己盡快的從這個狀況中脫離出來。你就忍不住想要伸手去控制一些事情,然后你就會想要去做一些東西。但是,如果你有足夠的覺知和智慧,很多時候正是因為有了你控制這個事情發展本身,把這個事情變的更糟了。你所相信的它就會發生。學會信任這個過程。不要去認同你的人格、你的小我和那些信念體系,學會使用你的觀察者。當你不夠愛自己時,其實你是一個攻擊性很強的人。當你對你自己足夠愛的時候,你就不會對你身邊的任何人有評判了,學會接納自己的不接納。
? ? 你的人格模式不是一兩年形成的,有很長的歷史時間。所以在改變這個過程中要允許自己慢慢來。允許自己摸索和練習,做到了就贊揚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