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上周哈比留言后,我從一整周浸泡在思維導圖的學習中漸漸開始冷靜了下來,并做了一些思考。思維導圖確實是一個很不錯的“工具”,尤其在自己對一些內容理解之后,形成了一個以圖的方式呈現出來的概要版信息。自己畫思維導圖,可以鍛煉自己對閱讀內容的重點是否有把握,可確實也存在著嚴重的弊端。當內容過分概況化后,對于看圖者而已,只能幫助回憶起原文的內容,卻沒有辦法幫助看圖者引發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所以,思維導圖似乎更適合搭配著文章進行使用,即在閱讀了文章之后,繪制思維導圖并一起納入知識庫,當然,我所謂的思維導圖不是單純的大綱,而是經過思考后的概要圖,我想這是思維導圖最合適的打開方式吧。
上周留下來的尾話就說到這里,本周主要干了兩件事:一件是對3個期待和五環花做了復盤,另一件是進行了知識管理方面的一些學習。
第一件事:對3個期待和五環花的復盤
自從12月遞交了3個期待后,確實有了一種松了口氣的感覺,可是這種感覺只停留了5天左右,尤其是年底小情緒開始期間,異樣的情緒不斷地持續出現,心底里有個聲音一直在說“你確定2017年的目標設置嗎?真的確定嗎?真的真的確定嗎?”,揮之不去的意識讓我認識到,我需要復盤了。醞釀了將近半個月的復盤,在本周進行,復盤過程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困難。并且,參考了上一次五環花內容時,心理還在不斷在吐槽,上次填寫的是什么鬼,自己都看不下去了。五環花也是時候,再次拿出來看一看了,上次填的內容現在來看是不是符合填寫要求?是不是真的可以撐起期待?此時的復盤,真真是個必要的動作。
重新調整和梳理后,心底里的那個聲音漸漸消失了,邏輯也比上一次更清晰了,有種撥亂反正的感覺,雖然現在還不敢確定說目前制定出來的年度目標是絕對正確的,但從目前的定位也好,需求也好,都是最合適的。或許在半個月后,我還會再進行一次復盤,在一次次復盤和自我頭腦風暴中,我相信我會更堅定努力的方向。
第二件事:在知識管理方面的一些學習。
本月有個小目標,是聽完蕭秋水老師的40節10分鐘知識管理課,目前聽到28節,在聽課過程中,學到了一些知識,也捏合了其他課程的內容,在下面做一個小型匯總:
臨時盜個圖,知識管理的過程是個5環循環的過程,各位講師可能會有多或少,但是基本就在這5環里了(等等,為什么又是五環!五!環!)
第一環的知識的獲取與學習中,有兩個點需要注意:
一是守住信息入口端的質量把控,從源頭上進行控制,比如屏蔽微商的朋友圈,取關低質量的公眾號等等,這是面對海量信息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二是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我們無論是聽覺、視覺還是觸覺學習過程中,由于大腦天生懶得的屬性作用,會陷入被動學習。這里補充澄清一個概念,你以為的天天聽課就是在主動學習嗎?大錯特錯,聽課也是被動學習。所謂的主動學習,必須加入自主思考的過程。
對看到、聽到的,自問如下四個問題。這一條適用于聽各種課程,閱讀各種書籍。
講的是什么?
是怎么講的?
講得是不是都對?
講的內容和我具體有什么關系?
對做到的、體驗到的,從下面四個問題入手進行復盤。
亮點和不足是什么?
亮點的原因是什么?不足的原因是什么?
亮點的原因如何強化?
不足的原因如何避免?
第二環,知識的存儲與整理。
這一點上,只有一個注意點,不要只當資料管理員。資料管理員干點啥?對資料做命名、分類、貼標簽,然后很開心地退出EVERNOTE(WHAT???弄啥嘞???)
對知識的榨取和消化才是這個環節的重點,無論是用思維導圖方式呈現、RIA拆書法消化、還是其他,都是輸出的一種方式,關鍵是消化的過程,沒有這個過程,就是買櫝還珠啊。
第三環,知識的交流和分享。
其實本質也是輸出啦,必須要有輸出才能有收獲。這里補充一點,所謂的輸出,必須是思考的產物。就像蕭秋水老師說的,如果聽課后的輸出里只是寫筆記或者畫大綱,那么千篇一律的筆記根本沒有亮點,而如果將課程學到的東西應用起來,在應用過程中的個人心得、體會納入輸出中,那才是對講師最好的反饋。知識只有在反復使用過程中,才會產生價值,知識才是自己的。
第四環,知識的應用和創新。
這是另一個層面的事情了。第三環還在講使用的事情,而這一環就是在講應用層面了。這兩者有啥區別咧?使用的關鍵評價指標是次數,而應用的評價指標就是有效性。詳見《你的標準決定著你的人生 》
第四第五環暫時有點遙遠,先略微擱置。
上述內容源于如下學習資料:
喜馬拉雅:蕭秋水《知識管理》1-28
橙子學院:【彭小六】如何用3個方法,搭建個人知識體系?
橙子學院:【易仁永澄】得了吧,像你那樣學習根本沒有用!
下周還會繼續閱讀知識管理方面的知識,有新的點再一并記入吧。(等等,為什么我又沒有使用20小時突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