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四渡河大橋 驚艷全球的世界第一高橋 ? 圖/文西蘭
Part 1丨陰差陽錯:巧遇四渡河大橋
四渡河大橋,就是這樣一座人跡罕至的天橋。原本并沒有要去這里的打算,誰知陰差陽錯,那日沒有趕上巴東趕往宜昌的火車,但又急著次日趕回長沙,小山城交通閉塞,火車班次也是屈指可數,只好尋求客車的幫助。誰知因此得福,當地好心的司機答應把我們送到上途經巴東直達長沙的客車,并且途中會經過四渡河大橋,我們在四渡河有大約兩個小時的逗留時間。因此,這個平日里很少人有機會來參觀的世界第一高橋,便成了這次旅途中意外的插曲。讓人喜不自勝。
四渡河大橋,地處湘鄂渝三省交界的湖北恩施自治州武陵山脈。坐在司機的車上遠遠地就可以看見四渡河大橋隨著車的游動變換著方向和姿態,遠眺四渡河大橋,只見兩個百米以上的高塔巍然矗立在四渡河峽谷兩岸,直刺青天,俯視著周圍連綿不絕的萬壑千山,何等雄偉壯觀!
山路坑坑洼洼,一路顛簸,深切地體會到交通不便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諸多不適。怪不得民間流傳著這么一句話:要致富,先修路。是啊,路修好了,與外界的來往就多了,文化的交流和物質的流通也方便了,大山里這么多珍奇異寶,何愁不富呢?
Part 2丨名不虛傳:世界第一高懸索橋
四渡河大橋地處湖北省恩施州巴東縣野三關鎮,是滬蓉西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坐落于鄂西武陵崇山峻嶺中,是目前中國在深山峽谷里修建的全球最長懸索橋。它被譽為“天路中的天橋”。大橋2004年開建,2008年建成。
大橋全長1365米,由長1105米的大橋和長228.9米的路基組成,宜昌岸為隧道錨,恩施岸為重力錨。大橋主跨為900米,橋面寬24.5米;大橋恩施岸索塔高118.2米,宜昌岸索塔高113.6米,塔頂至峽谷谷底高差達650米,橋面距谷底560米,相當于200層樓高,是目前國內在深山峽谷里修建的全橋最長懸索橋,同時也是世界首座跨度達900米以上的山區特大懸索橋。比世界最高橋法國米約大橋分別高307米和290米。被譽為世界第一高懸索橋。
通過查閱不少資料得知,四渡河大橋因其兩岸地勢陡峻,植被茂盛,無法通過常規方式進行先導索過溝,這個問題即使國內橋梁專家也感到很棘手。從滿足山區大跨徑懸索橋先導索施工的角度來看,按照傳統的施工方法有兩種:一是人工拽拉法,二是直升飛機架設法。由于四渡河峽谷的谷底距離橋面有500多米的高程,兩岸均為懸崖峭壁,坡度在75~90°之間。加之大橋所處山勢徒峭、峽谷風勢難測,故兩種方法難于成行。
在事關大橋能否正常施工的困難面前,項目經理王崇旭大膽設想,提出了“火箭拋索”的“奇思妙想”,經過近兩年的反復研究與試驗,2006年10月9日,從四渡河大橋西岸射出了世界建橋史上的“第一箭”——兩枚火箭成功地將兩根長1000多米、直徑14毫米的軟質高強先導索拋過900多米寬的峽谷,準確落在指定地點,成為世界建橋史上的“經典一瞬”,永遠載入橋梁建設的史冊。
鄂西大山區的隧道很多,坐在車上幾乎隔幾分鐘就有一個隧道,而且特別長,里面暗無天日。四渡河大橋的盡頭,就是八字嶺隧道。長長的隧道穿過,又一番景象呈現眼前。
不來四渡河大橋,不了解這段發射火箭的故事,難以理解恩施發展之路的艱難,也難以想象交通對于大山人的重要性。
Part 3丨星光璀璨:拿下諸多“第一”
經典造型,巧奪天工,晝如銀蛇,夜似金龍,橋梁之極品,古今之絕唱。與世界第一合個影。:)
在很多雜志和網絡文章中,會看到不少全球最驚險刺激的大橋排名之類,四渡河總是排在前列,而且中國唯此一家上榜。其實擁有國內外“第一高懸索橋”之美譽的四渡河大橋,從誕生之際就已受到多方關注與仰望。在建設過程中,大橋的主要建設者們用他們的用智慧和膽識向世界證明了中國橋梁技術不容小覦,并書寫了諸多個“第一”歷史。
例如,橋面設2.41%單向坡居懸索橋世界第一;
大橋鋼桁架加勁梁為華倫式,上、下弦桿采用閉口箱型結構形式,節點為整體連接,為國內首例;
錨碇預應力錨固系統采用全噴涂環氧鋼絞線帶PE單根可換式為國內首例;
錨碇預應力錨固系統采用的專用錨具37孔為國內首例;
加勁梁吊裝采用900米跨徑纜索吊,為目前國內最大;
隧道錨拉拔模型試驗為國內目前試驗內容最為完整和試驗規模最大;
在山區復雜地形中,為隨時測定深切峽谷風的特性,第一次設立聯網風觀測塔;
國際首創選用火箭拋繩系統進行先導索過深切峽谷等。
Part 4丨身臨其境:驚心動魄 匪夷所思
下車走上橋,心跳開始加速,能夠感覺整個橋都在晃動,下面溝壑縱橫。好擔心會掉下去。
站在橋上,閉上眼睛就能立刻感受到悠悠的山風拂面而來,清新空氣而帶給人心曠神怡之感,似乎所有的煩惱都被拋到九霄云外去了。
睜開雙眼抬頭遠望,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心靈震撼和內心深處的觸動,只見兩個百米以上的高塔巍然矗立在四渡河峽谷兩岸,直刺青天。
站在橋上俯視,會有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張開雙臂想擁抱自然,自豪地站立著,腳下是斧劈刀削般的絕壁深淵,谷底是蜿蜒遠去的四渡河。放眼四望,連綿不絕的萬壑千山,似乎想跟藍天、綠樹、碧水和過往的來人述說著這里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這里有著原始森林的獨特風貌,我很好奇的是,為何連谷底的河流,那水的顏色可以那么綠,像是一條綠色的絲帶。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會以為不是真的。
Part 5丨橋飛南北:天塹變通途
這座橋,是恩施大山里人的通道和舟楫,是縫合大地溝壑的紐帶,也是一個時代脈絡的印記。這座橋,讓長年生活在平靜閉塞的山村,祖祖輩輩在崇山峻嶺間跋涉的山里人感受到了山外的大世界。“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車子在橋上穿梭來往,河流在橋下奔騰不息。
想象著當年建橋的情形:天剛蒙蒙亮,工地上就熱氣騰騰了。夏天,烈日當空,豆大的汗珠沿著臉頰往下淌,大家也顧不上去擦一擦,一個個都不甘示弱。冬天,寒風刺骨,大伙干得熱火朝天。年青人、老年人,踴躍上陣。工地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大自然雖險峻壯美,但建橋人卻更偉大可敬!
在崇山峻嶺、深山險壑之中,勤勞智慧恩施人民在用自己的雙手實現多年的夢想的同時,也在大山人的心里建造了一座橋。這座橋,是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橋,是艱苦奮斗、超凡越圣的橋。他們用創新和堅強鑄就了中國建橋史上的輝煌,譜寫了一部“美麗的神話”,如今,這里已經不再是影響大山里的人們與外界往來的障礙,而是恩施大山里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是恩施人民引以為驕傲和自豪的美景!
四渡一橋接陸海,九州萬民添福祉,春風一度野三關,車水馬龍商賈事。
站在四渡河上眺望,這座雄偉的世界第一高橋,盤旋在崇山峻嶺間,給大山的人們傳遞著福音,滿足了大山里的人一個又一個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