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者的視界《蹭熱點:我眼中的共享單車》

大家好,后續我會堅持把我對創業和互聯網的一些思考和看法作為一個系列《閱讀者的視界》發出來跟大家分享。

這個系列堅持做到獨立思考,我手寫我心!

今天討論的是近期互聯網最熱的熱點之一,共享單車(小黃車,摩拜)。

1、共享單車的模式并不復雜,從嚴格意義上講,也不算完全共享,可能叫分時租賃單車更合適,因為資產都歸公司,是重資產模式,我眼中比較完美的共享,是滴滴(車是個人所有)是Airbnb(房子是個人所有),重資產的模式運營壓力其實很大。

2、共享單車的運營成本也不難計算,重點是如下幾個核心數據: 1、車子的制造成本 ?2、在一個地域的單位時間周期內的使用頻次 ?3、(主運維成本)應對潮汐因素的搬運成本和車輛損壞的維修和損耗率。4、每次收多錢。(這幾個數據中最核心的就是 2)除了第4項是公開的,其他幾項我認為是共享單車企業最核心的運營數據,更是他的核心價值所在,所以這三個數據絕對是最機密的,除了1還有可能因為作為一個標準化的物品,且供應鏈環節較多,泄露出來一二。第2、3項是絕對不會被外人知曉的。而這兩項數據如果得不到,或者不全,就幾乎無從判斷。所以可以確定的是,幾乎所有人都是霧里看花,不論他是大牛或者大咖。如果沒有數據支撐,我相信他們判斷的不會比我準多少,可能還不如。

3、為什么在有些地域已經接近飽和的情況下,還在拼命投放(甚至是故意做舊投放),為了沖高使用總量,這其實并非是最核心的數據,但是是拿得出手的數據,是門面(公司一年流水100億,賺1塊錢,和一年10塊錢,賺了5塊錢,你選哪個?)這個數據,是共享單車的驕傲,是要給全世界看的,是投資人需要的,也是競爭需要的。但是他們的運營肯定承受了巨大壓力(就算是不差錢),肯定會降低使用頻次(核心指標),是不能持久的。

4、共享單車是剛需嗎,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想想為什么我們最后不騎自行車,除過丟失的因素以外,還費勁、速度慢、不遮風擋雨。這些弊端雖然因為短距離,分散化的出行被降低了,但是并沒有消失,我不排除在某個風和日麗的午后,我很想騎一會單車,但是既然是剛需,就要滿足絕大多數情況下的使用。以西安為例子,近期我觀察到騎車的人明顯減少,因為天氣太冷了。所以我認為,至少共享單車并非像自己所宣傳的那么剛需。

5、頭部的兩家是否會合并?當然,這么大運營成本,又近乎免費的使用(國家對押金的使用一直在收緊,而且已經明確提出最好別收),不合并就是死,我推測如果按照全年計算的總使用頻率,有可能很低,之前有人說是日均10,后來有一次總投入車輛和平均日均使用量的比是4,我懷疑在北方寒冷,南方多雨的情況下,全年日均頻次能否到3,這個數據始終不得而知。如果按照這樣來看,合并了以后要盈利都有一段路要走。

6、未來對他們的影響,我客觀認為還是負面較多,1、科技發展,尤其是智能交通提升了交通效率,車輛交通的時效性越提高,共享單車所具有的優勢就越小,劣勢就越明顯,2、不排除有人確實喜歡健身和騎行,但是這部分都是個性化的專業玩家,共享單車普惠的特性,無法滿足他們高端和定制化的需求。3、(先不說押金)如果不死肯定會收費,而且要維持估計費用還不會太低,這讓一部分共享單車的忠實用戶(如:城市藍領)會考慮他的經濟性。

以上就是我對共享單車的一些淺見,歡迎大家點贊拍磚,我并非是要唱衰共享單車,而是作為一個創業者,既要有發現問題的眼光,也要有改造世界的情懷。^_^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