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么想研究死亡焦慮

“未知死,焉知生?!蔽覀冞@一生做得所有所有的事情,都是希望我們在某一天,生命戛然而止或壽終正寢的時候,回顧此生,問心無愧的說一句:“我沒有虛度我這一生”。但是,我們手頭正在做的事情,是我們真正想做的嗎?想象你現(xiàn)在知道你生命的確切長度,知道你將不久于人世,你會有什么改變嗎?

2015年夏天的時候,我偶然間在書上邂逅“恐懼管理理論”(terror management theory),當時看到書上有一個有趣的觀點,是說有研究者假設,人們在意識到自己的死亡之后會更加尋求親密關系,對自己伴侶的評價變高。順著這原初的好奇心,我搜索了相關的文獻綜述,讀的入了迷,從此便扎進了思考和探究“死亡焦慮”的深海中,至今未移情別戀。

By DailyDreamer

這個理論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野心,它試圖將人類一切社會行為的根源歸結于對于死亡的恐懼這一最深層次的焦慮上。它認為,人類和所有的動物一樣,都有求生的本能,但是人與動物所不同的是,人類擁有寶貴的自我意識,這一自我意識在帶給人類更高級的智能的同時,也使人意識到自己終將死去,我們的自我意識將我們暴露在“求生本能”與“必死意識”的困境之下,產生了根本性的對死亡、對人存在處境的焦慮。而人們?yōu)榱藨獙@種焦慮,不讓他每時每刻影響我們的生命歷程,發(fā)展出許多心理防御機制。其中,最主要的兩種,第一種是文化世界觀,人們建立起一系列的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觀念,以及文明社會的體系,比如相信這個世界是有意義的、有秩序的、有規(guī)律可循,比如神話傳說、比如道德觀念,比如宗教信仰,比如國家民族等,另一種是自尊,人們通過遵守自己建立起來的這些信念體系,來獲得自身存在的價值觀——我是這個有意義、有秩序的世界中有價值的一員。通過文化世界觀和自尊之下的諸多具體的方式,人們投入一個超越自身有限性、必死性的更龐大的體系中,以此來平復自己的死亡焦慮,追尋一種象征意義上的“永生”。簡單來說,這個理論認為人類的一些在社會中的行為:例如遵紀守法、追求成功、揚名千古等等,甚至建構文明社會本身,都是為了應對死亡帶來的焦慮。人們在社會這個“大機器”中忙忙碌碌,說到底是為了不整天去擔憂自己終將一死這件事。

除了野心之外,這個理論也通過數(shù)百上千個實驗驗證了其主要理論:例如,研究發(fā)現(xiàn),當人們的死亡意識被喚起的時候,人們對于違背道德的人或事會更加厭惡,懲罰力度會更大;會更加擁護和認同本國的價值觀,詆毀外國的價值觀;會更加排斥外群體的人;會更多的選擇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來增強自己的自尊水平;會希望交更多的朋友;會對自己伴侶的行為更寬容;團體中的人們會坐的更緊一些;人們會更多的從眾……有很多很多的行為,都會在人們的死亡意識被喚起之后表現(xiàn)的更加明顯。這些行為涉及的范圍非常廣,包括宗教活動、親密關系領域等諸多領域的很多行為,并且有更多的行為表現(xiàn)被納入到這個體系下,仿佛正如這個理論雄心勃勃的假設那樣: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出于對死亡的恐懼。

隨便配點圖~

然而,這個理論中也有一些矛盾的結果,這些矛盾對我產生巨大的吸引力。例如:在一些研究中,人們在意識到死亡之后更加追求財富,變得更加吝嗇,而也有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在意識到死亡之后會變得更加慷慨,更愿意捐款,更多的慈善行為。是什么導致了這一差別?此外,從傳統(tǒng)的恐懼管理理論研究中,我似乎看到,死亡意識被喚醒后,人的行為會變得更加具有“防御性”(defensive),會更傾向于保護內群體的價值觀,維護自己的自尊,甚至貶損外群體,貶損他人,小到歧視、刻板印象,大到群際沖突、民族矛盾,或許都是這一類的防御性行為,然而另一方面,又有這樣一群非常特殊的人群,他們親身經歷過死亡,從大災難中幸存,或者是從病魔那里死里逃生,大部分有過類似瀕死體驗或經歷過創(chuàng)傷后幸運的度過創(chuàng)傷期的人,他們身上的變化確實另一種現(xiàn)象:他們重新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不再認為財富、名利、美貌是重要的,相反,他們更加追求內在的東西,追求與他們的聯(lián)結,追求充實和祥和的生活,更加感恩生命,關注當下和內心的富足。這樣的轉變讓處在二十出頭時常迷茫混亂焦慮的我心生羨慕,也讓我迷惑,同樣是面對死亡,為何人與人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同樣都走在向死而生的道路上,為何有些人能夠心懷敬畏和感恩,找到明確的方向,而有些人卻似乎難以直面這個事實,努力用浮躁的事物填補內心的恐懼,到頭來換來的只是更多的不安和浮躁?

后來我遇到了歐文·亞隆和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在他的書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海德格爾認為,人的存在有兩種模式:日常模式與本體模式(ontological mode)。在日常模式中,我們被物質世界消耗和分心,心中充滿對于世界上的事物如何存在的好奇,從而回避對人本身存在處境的思考和意識。在本體模式中,我們集中注意與存在本身,我們意識到自己生命的有限性,意識到我們處境中的不確定性和孤獨感,同時充滿對世界上事物存在的贊嘆。我們大部分時間都處在日常模式,但是,哲學家們常常提到的某些“邊界體驗”——某些緊急的情況——往往會我們“震”出了日常性,使我們的注意力集中于存在本身。這些邊界體驗包括親人朋友的去世,包括生活中重大的變故,而最強大的邊界體驗就是面對一個人自身的死亡。在日常模式中,我們忙于日常事務,思考著如何謀生、升學、升職,我們?yōu)榱耸畮啄陰资旰蟮纳顟n心忡忡,我們幻想著自己美好的未來,我們?yōu)榱死硐攵鵁嵫序v或捶胸頓足,唯獨,我們把死亡這件唯一確定的事情放在腦后,假裝我們永遠不會死,假裝那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雖然理性上知道自己總有一天會死,但其實潛意識中人認為自己是不會死的,人們無意識的拒絕死亡這個事實,因此用調侃、用去情感化的方式來面對這個意識和潛意識的巨大沖突。直到有一天,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到了某個年齡,身邊出現(xiàn)了變故,甚至一場不大不小的疾病,就讓我們不得已從日常模式被震到本體模式,這時候我們才發(fā)現(xiàn),原來有些東西離我們比想象的要近,面對死亡,面對人本身的存在處境,我們并沒有我們想象的強大。

隨便配點圖~

然而,本體模式的魅力在于,看起來處在本體模式中的人們渺小無力,但當我們以本體模式生存時,我們處在一種特別的、準備進行改變的狀態(tài)中。在這個狀態(tài)中,我們接納了自己的渺小和有限性,這個過程盡管痛苦,但是能讓我們發(fā)現(xiàn)生命本身的力量而不依托于日常模式中外界事物的證明,能夠讓我們發(fā)現(xiàn)對我們真正重要的東西。那些經歷過死亡的人,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改變就是有力的證明。

困難的是,日常模式中外物對我們的吸引力往往是很大的,我們很容易被那些事情分了心,忘卻我們的存在本身。美國911事件之后的3個月,研究者發(fā)現(xiàn)美國大學生重新對他們自身、與他人的關系、世界觀等進行重新評價,更多表現(xiàn)出對于人脆弱性的認識和對生命的感恩。此外,社會上的捐贈、慈善、利他行為增加。然而6個月后,這種現(xiàn)象逐漸消失,人們開始關注更多外在的價值。

歐文·亞隆認為,我們一生都在發(fā)展各種各樣的防御機制來應對死亡。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我們會通過動物的死亡、花朵的凋謝意識到生命的有限,從而聯(lián)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面臨同樣的命運,兒童怕黑、喜歡看到動畫片里的主人公復活,這都是死亡焦慮的表現(xiàn)。隨著慢慢長大,我們掌握越來越多的成人世界的法則,兒童對死亡的關注和擔心會被成人世界的種種任務——學習,成家、立業(yè)——所分散。但是我們總會在生命的某些時刻意識到我們存在的處境,那可能是你一個人待在宿舍的時候,可能是你忙完一陣子感到空虛的時候,可能是你人到中年,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可能是你正躊躇滿志,身體卻不聽話出現(xiàn)了問題的時候。

所以我想,盡管面對死亡,我們都無能為力,但是我希望通過對死亡焦慮的研究,讓人們看到,我們面對死亡會有什么樣的反應,有多少行為最初是出于無意識的對死亡焦慮的逃避,卻產生了防御性的、并不能真正撫慰到我們焦慮的行為。這些防御性的行為,離真實的我們越來越遠。我們害怕陷入悲傷,但是卻不知道悲傷在讓人感到渺小的同時,我們也最接近真實的自己,同時也喚醒了我們改變的力量。

有的人會說,為什么非要研究死亡呢,多晦氣啊。這樣的言論,存在主義大師歐文·亞隆早就聽過很多了,他常常在書中舉一個例子: “莫搔不癢之處”,沒有人會愿意一直想著死這件事,而他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那種感覺就好像直視驕陽,因為太刺眼,所以人們大都不愿意直視。但他本人卻相信:死亡可能會摧毀我們,但是對死亡的態(tài)度卻能夠拯救我們。我記得曾經在書上讀過一句話“when you learn to die,you learn to live”當你學會面對死亡,你就學會面對生活。前不久有幸跟著導師一起去蘇州戒幢寺參加一個心理學與佛學對話的論壇,佛學大師、心理咨詢界大師云集,醫(yī)學界也有代表前來參會,大家聚在一起討論的話題正是“死亡焦慮”和“臨終關懷”。我想,想要提高生命的質量,學會面對死亡是我們繞不開的話題,而我希望在這個領域,多做一點事情,幫助人們看到,當我們談論死亡時,我們是怎樣的,幫助大家更多的理解一些,我們現(xiàn)在費盡心思去追求的,是否是在逃避死亡恐懼呢?如果是,那么那些東西在死亡面前是否還那么重要?對自己最重要的又是什么?我想通過研究,更接近一點死亡焦慮的本質,也想讓自己在這個過程中,離自己存在本身更近一點。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